塔前的仪式不知不觉停了。音乐断了,队伍散了,那些白衣青年愣在原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绕过庄严的塔,走向那个默默打扫背影。
青禾的电话在这时接通。
“你看到了?”她问。
“看到了。”林北擦了擦额角的汗,“他们想把清扫变成信仰。”
“可它本来就是。”
“不一样。”他摇头,“信仰容易僵化,变成教条。但扫地不能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跪着扫,可以是笑着扫,可以一边骂街一边扫??只要你是真心想让这里变好一点。”
屏幕那头沉默良久。
“启明种刚才波动了一次。”青禾低声说,“就在仪式停止的瞬间,它的频率突然贴近了最初觉醒时的状态……纯净,自由,不受约束。”
林北望着天空。
云层之上,卫星正捕捉到一幅奇景:以这座广场为中心,一圈肉眼难以察觉的涟漪正向全球扩散,所过之处,各地自发清扫的人群不约而同放慢了动作,仿佛被某种无形力量提醒??**别忘了初衷**。
当天下午,网络上掀起一场讨论。
#扫地需要仪式感吗#登上热搜榜首。支持者认为规范化能提升影响力,反对者则贴出老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位叫王建国的清洁者联盟成员,正蹲在巷口啃冷馒头,身旁是一辆破旧推车,上面写着“今日已扫三条街”。
一位网友留言:“他们没有音乐,没有服装,没有直播打赏,但他们比谁都接近光。”
林北没再回应任何争议。他回到老屋,取出那枚“清洁者联盟”徽章,轻轻别在外套内侧口袋??贴近心脏的位置。然后他打开抽屉,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陪练日记?第一册》。
翻开第一页,日期是十年前的今天。
>今日训练结束,又被学员踹中肋骨。疼,但忍住了。
>小张问我:“林教练,你这么强,为什么不参加职业赛?”
>我说:“因为我在这里就够了。”
>他说我不够野心。
>或许吧。可我觉得,能把一个人的第一拳教对,比拿十个冠军更重要。
>晚上去公园扫了二十分钟落叶。有个孩子问我是不是环卫工。
>我笑了,说我是“种星星的人”。
>他不懂。
>我也不懂。
>只是觉得,扫着扫着,心里就亮了。
笔迹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全是空白页。
林北拿起笔,写下新的一行:
>十年后记:你不是种星星的人。
>你是让别人看见星星的人。
窗外,夕阳洒在归尘花海上,整片街区泛起金红色波光。远处传来孩童合唱《归尘谣》的声音,这次没有伴奏,只有清脆的童声在空气中荡漾:
>扫帚轻,尘埃落,
>心若静,天地阔……
忽然,歌声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