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即便有些人撤下了弹劾折子,还是有很多人仍盯着镇国公府不放,继续弹劾。
直到两日后,高尚书的罪证摆到了内阁六部大员跟前。
内阁六部大员总算是明白了。
窝藏细作是假的,只是窝藏的是六大家的人。
六大家的人拜访内阁六部大员也不是罪,可偷摸的藏起来就有点儿意味深长了。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可能人家六大家的人就有这个喜好,但高尚书以六大家的名头在京都乡里行不法之事也是证据确凿,尤其是早几年高尚书府中的确有蛮族南夷人来往,还有书信为证。
“朕知道朝中众官员大都和六大家有来往,如今宫中也有六大家的女儿为太妃,只是高尚书为官所行却是有太多置喙之处。人证物证俱在,无一虚假。”少年皇帝叹气道。
户部尚书看了眼从高尚书的家中搜出来的家财,道:“臣以为不错,六大家握天大巨富,我等为官可与来往,却不可使其财,不然天下百姓把我等看作是大乾之臣还是六大家之臣?”
工部尚书看了眼家财的数字,道:“臣附议。”
礼部尚书上前:“既牵扯到六大家,臣以为还是要知会六大家一声,这样的事情日后不可再有。”
少年皇帝面上一喜:“允。”
其他几位大员意味的瞧了眼礼部尚书。
还是礼部的有礼节。
只是就不知道六大家会是什么反应了。
毕竟那些书信的拓本都给了六大家一份。
留存的书信上虽说的不太仔细,可都是读过书的,轻易就能看出来信中所言的冒犯之意。
果然不出六部大员所料,不过半个月后,六大家就送来了一笔不菲的银两,这笔银两大部纳入户部一部分纳入礼部,两部尚书高兴的合不拢嘴。
第四百四十章反应不过来
百官们不知道,只知道高尚书被抓,内阁六部大员都没有动静。
难道说高尚书真的窝藏细作了?
一时,朝中弹劾皇后镇国公府的折子都少了。
“即便不是窝藏细作也必然是罪有应得,不然内阁六部大员不会都默然无声。”
“更还会想,连高尚书都不知不觉的被收拾了,陛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手。”宫中,冯云微笑道。
虽只是处置了一个高尚书,但整个朝堂也为之安静了不少。
每日上朝的季子墨感触最深。
虽为皇帝,但原本他所言,内阁六部大员众朝臣至少有半数要争辩,现在很多事情不必争辩,只说“陛下圣明”。
隐隐的竟好似有些像是父皇在世时。
而能这么快就有如此之效,皇后襄助良多。
“只是委屈了云儿。”季子墨道,“为祖父守灵时还要惦念着这边。”
冯云眼中微红,道:“祖父临去时还在教我,我又怎么能辜负。若我还只是闺中女儿自然不必思虑太多,可现在我不止出嫁,还是大乾的皇后。”
身为女儿,理当为娘家解烦。
身为皇后,理当为皇帝解忧。
以久在宫外不回为由,那些对镇国公府多有心思之人必然不会放过,而镇国公府上下也绝不会退缩,朝中自然掀起争执,实则暗中早有查探,就在高尚书等人以为无人留意,洋洋自得之时,一网打尽。
“子墨告知了内阁六部大员,是以为六部大员之中仍有六大家之人?”冯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