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从高粱河战神赵光义没了北汉后,就一直在丢土失地,即使是王安石变法的熙宁开边,也是在收服失地,最后还全被高太后和司马光给一朝葬送了,简直不够丢人的。】
朱元璋听着觉得很有道理,但宋濂却低头微微皱眉,毕竟历朝历代,王安石的风评都是“乱法误国”,司马光才是“国之柱石”,天幕这样标新立异,自然一时让他们这些代代传承的文人不能接受。
【所以,两宋的战争,从真宗檀渊之盟开始,就全都是防守战,那可是刀剑堵在嗓子眼上,输个两三次那就是亡国之危。甚至两宋在守城战这方面,进化出了一个别的朝代都没有的官职,叫四壁防御使。顾名思义,就是守城的,也是厉害了。
这样想来,六成的胜率也不是很高哈哈哈。
而唐朝为什么不需要长城来作为北方天堑呢?
因为大唐锐意开拓,尽量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不是让本国的百姓承受风险。】
“说得好!”朱棣又凌空的抽了一马鞭,他兴冲冲的转头要跟儿子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结果才发朱高炽以不符合他身材的迅捷,猛地向后退了两步。
朱棣:“……”
【主动出击并不是强兵黩武,只有占据了战略要地,才能减少更多无谓的战争,才能打压周边势力蠢蠢欲动的小心思,才能保护本国百姓的千顷屯田、万里商路,才能拥有更加健康稳定的税收!
而一旦战略收缩,只知道唯唯诺诺的防守,那修筑的堡垒、加固的边疆坚城反而花费的更多。
但,宋明时期的许许多多文官,似乎从来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一次不用朱棣再说,朱高炽自己已经开始陷入了沉思。
他一直很崇尚儒家士大夫说的那一套,自从父亲靖难成功,也在尽力以一个贤明太子来要求自己,跟大儒进行学习,现在忽然发现,他们说的和做的好像确实有点不太一样。
他崇敬的看了一眼父亲朱棣,还是他爹厉害,怪不得整天对他耳提面命的呢,就是怕他被这些人给忽悠了。
【up说句诛心的话,可能不是不懂,只是防御就要向朝廷申请经费去修筑寨堡,加固高墙,而做这些又需要调动大量的民夫徭役……
这里面的油水太大了,指不定是在装糊涂呢。】
文华殿里,崇祯面前的大臣脸色各个精彩,有愤愤不平的,有心虚出冷汗的,还有的抬头望天假装听不懂的……
阁臣韩爌想起来他前几天才奏请加固蓟辽到山海关一线的堡垒,心里恨不得立马辞职,只能起身出列,向崇祯请罪,赌咒发誓说自己绝无此等勾当,好一顿表忠心。
崇祯缓缓放下覆在额头上的细麻布,好整以暇的开口:“韩卿不必如此,朕自然相信卿公忠体国。”
韩爌听后心里松了一口气,正打算谢恩。
却听到崇祯又幽幽的开口道:“不信也没办法,那天幕不是说了么?沆瀣一气之下,朕就算是想靠治罪抄家来整顿吏治都不行。”
韩爌额头滴下两滴冷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下怕是不主动请辞也不行了。
崇祯让他起身,然后问向殿中诸人:“各位爱卿都是两榜进士,饱学之士,如何看待这天幕上的观点?”
先是皇上最后颇为信重的温体仁当堂被拿下,接着是韩爌请罪,大家这时候谁也不愿意得罪皇帝,除非是大理寺卿那种不愿意上大明这条船的。
而且这天幕忒刁钻,此等诛心之语一出,大家也不能随便拿些圣贤书上的道德文章来哄骗皇上了。
崇祯想了想,大声说道:“朕认为天幕所言醍醐灌顶,所以朕决定,重建东江军!”
东江军原来由毛文龙带领,驻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一带,那是一块战略要地,可以随时水路并进的袭扰建奴的老家,只是原本一直没有利用好,毛文龙还被袁崇焕给杀了。
原本他焦头烂额之下也没心思关注这些,只是按常例维持编制。现在他听了天幕的观点,突然福至心灵,他也要占领战略要地,主动出击!
就算大明烂到底了,他没能力拯救,但他也决不能做亡国之君!
【作者有话说】
一直到清末民初,王安石和章惇这两个北宋新法的柱石还一直在被骂。反而是司马光、文彦博这些割地求和、一味放纵士大夫的被称为楷模。为我们王舒王不值得。
文人的笔杆子真的很恐怖,我最近查资料发现朱棣的好多好多事情也都是中晚期江南文人杜撰的。
字数少时因为节点在这里结束……明天的内容会把字数补回来的哈
49明末下6
◎与民争利,什么是民?◎
【说到这里,up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宋明的士大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皇帝不能与民争利。
那么,什么是民?】
徐达愣了一秒,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眼神往文官那边瞟了一眼,然后换了个稍微舒服一点的姿势,准备吃瓜。
【按照咱们现在的理解,民就是老百姓呗,这还能有什么疑问?
大明永远的慈父朱元璋同志也是这么想的,他曾经也说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