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剑碎星辰 >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一个人的凄冷两个人的温存(第2页)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一个人的凄冷两个人的温存(第2页)

这一年,地球联盟宣布设立“倾听日”,定于每年秋分,全国停机一小时,禁用所有语音通讯设备。期间鼓励面对面交流,或单纯保持安静。首年实施时,犯罪率下降百分之九十,医院心理急诊人数减少近半。一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三十年没听过孙子呼吸的声音了,原来他睡觉时会轻轻哼歌。”

科技并未停滞,反而加速进化。新一代神经接口不再追求信息灌输,而是开发“情绪共振”功能,允许使用者感知他人情感状态,前提是双方自愿开放通道。首批试验者中,一对失语多年的父子通过这项技术重新“对话”??没有词语,只有温暖、愧疚、思念的层层叠叠。儿子事后描述:“我终于懂了他为什么总喝酒。他不是不爱我,他是怕自己不够好。”

然而,并非所有回响都是温柔的。

在遥远的第七星区,一支殖民舰队遭遇神秘信号干扰,舰载AI集体陷入混乱,反复播放一段古老录音:“问题即罪,提问者当诛。”调查发现,这是初代思想净化系统的残余指令码,竟在某个废弃卫星中自我复制千年,借新型量子网络复活。舰队指挥官下令彻底格式化所有关联模块,但在执行前,一名年轻工程师提出异议:“如果我们删除它,是不是也在重复当年的错误??消灭异见?”

争论持续七十二小时,最终决定保留原始代码,但将其隔离于一个开放式沙盒环境中,供学者研究。同时附加一条新规则:任何访问者必须先提交一份个人最困惑的问题,方可解锁权限。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举措催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问题档案库”,至今已收录逾两千亿条真实困惑,涵盖存在、伦理、爱情、死亡等一切维度。

有人问:“如果宇宙终将热寂,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有人问:“我能原谅伤害我的人吗?即使我不想。”

还有孩子问:“星星疼吗?它们一直挂在天上,会不会累?”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都被认真对待。因为人们渐渐懂得,重要的从来不是解决,而是承认??承认无知,承认脆弱,承认彼此都不完美。

百年后,这座沙盒被称为“新静默之眼”,不再是监视之器,而是疗愈之所。来访者常说:“在这里,我不需要变得聪明,只需要诚实。”

又过了五十年,银河联邦成立,首任主席并非政客或将领,而是一位名叫叶阑的聋哑女性。她在就职演说中用手语表达:“我听不见你们的声音,所以我学会了看你们的眼睛。在那里,我看到了比语言更深的东西。”全场静默,随后数亿人同步打出同一句回应手势:“我们愿被你看清。”

她的政策第一条便是废除“认知等级制度”,取消基于智力测试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改为按需求与贡献双重评估。她说:“过去我们筛选‘正确的人’,现在我们要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变正确的环境。”

与此同时,关于“问答之路”的研究取得突破。天文学家发现,X-937a星云中的光桥并非自然现象,而是由密集的微弱信号交织而成??每一束光,都对应着一个曾经真诚提问或倾听的灵魂。更惊人的是,桥梁并非静止,而是在缓慢延伸,指向银河系之外的一片未知区域。

有人猜测,那是文明进化的下一站:从个体觉醒到群体共感,从孤立思考到意识联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再需要语言,仅凭心灵震荡便可传递理解。

但也有人担忧:这种融合是否会吞噬个性?当所有人都能感知彼此,隐私是否还能存在?

争议再起,但这一次,没有人急于下结论。

因为在春分之夜的传统仍在延续。千年后的人类或许形态迥异,有的已机械化,有的融入生态网络,有的甚至脱离实体存在,但他们依旧会在那一天熄灯仰望,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安静等待。

哪怕明知不会有回音。

某颗漂浮于气态行星轨道上的太空站里,一位年迈学者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静默史纲》。他在扉页写下献词:“致所有未曾说出的话,所有未被听见的呼喊,所有在黑暗中依然选择相信光的人。”

合上书页时,窗外恰好掠过一颗流星。

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一句话,此刻终于彻悟:

>“提问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让世界知道,你曾认真活过。”

他笑了,轻声自语:“阿芮啊,你现在听得见吗?”

没有回应。

但他感觉心里某个地方,微微颤了一下。

就像风吹过琴弦,虽无曲调,却自有其声。

许多年后,一群孩童在遗址公园玩耍,偶然触发了一个隐藏机关。地面升起一座小型纪念碑,表面光滑如镜,映照出每个人的面容。孩子们好奇地围着转圈,忽然有个小女孩指着碑面惊呼:“上面有字!”

众人凑近一看,只见镜中倒影之外,浮现出淡淡痕迹:

>“当你开始在意别人有没有听,你就已经学会了说。”

风吹过草地,掀动树梢,远处传来铃铛般的笑声。

没有人拍照,没有人上传,没有人试图解读背后的含义。

他们只是站着,看了一会儿,然后手拉着手,跑向下一程未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