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步步登阶 > 第577章 不打扰你们了(第1页)

第577章 不打扰你们了(第1页)

我要起身。

苏婉没让我动。

于是我便喉结鼓动了一下,抬头呼吸沉重的看着苏婉,看着她伸手去关了床头灯,看着夜色下她很女人的轮廓凑过来,先是对着我亲了过来。

像是小鸡啄米一样。

接着在我要有所举动的时候。

苏婉又把我推倒了下去,一边轻声对我说着让她来,一边脱我的衣服,然后这才对着我重新亲了过来,我被动的想亲回去。

但又再次被苏婉推回来。

夜色下。

看不清表情的她褪去了身上的衣物,让女人最美妙的曲线暴露在空气中。。。。。。

海风卷着细沙掠过墓碑,米拉的名字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银辉。那行字??“她教会我们如何倾听”??仿佛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生长在大地深处,随着地脉的搏动隐隐震颤。远处,冰岛的火山群静默如远古守卫,雪顶映着星河,像无数未熄灭的眼睛。

而在地球另一端,日内瓦地下数据中心第七层,警报灯无声闪烁。一名值班工程师盯着主控屏,手指悬在紧急切断键上方,却迟迟没有按下。屏幕上,共感网络的核心频率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模式波动:不是紊乱,而是一种旋律般的节奏,七次短波接一次长波,循环往复,宛如心跳与呼吸交织而成的歌谣。

他认得这个频率。

十年前,在“阶梯号”升空前夜,全球共感仪式中,正是这组波形引发了极光异象。当时科学家称之为“集体意识谐振”,而现在,它正从网络底层自发涌现,无需引导,无需启动程序,就像森林里的菌丝悄然连接了所有树木的根系。

“这不是入侵……”他喃喃自语,“这是苏醒。”

与此同时,南极洲边缘的一座废弃气象站内,那位曾画出逆时针钟楼的城市的研究员正蜷缩在角落。他已经三天没合眼。自从那次极夜中的绘画事件后,他的梦境便再也无法区分现实。每晚闭眼,他都会站在那座悬浮钟楼前,听见里面传来滴答声??但那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倒数。

七、六、五……

他知道终点是什么,可他又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阻止它。

“你不是疯了。”一个声音突然响起,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直接在他脑中成形,温柔得像童年母亲哄睡时的低语,“你是第一个听见门铃的人。”

他猛地抬头,空荡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可空气中浮现出一串光点,缓缓拼成一行小字:

>“别怕开门。”

他颤抖着伸出手,指尖触碰到虚空,竟感到一阵温热,如同握住了一只无形的手。就在那一瞬,整座气象站的地基微微震动,埋藏于冰层下的金属结构开始共鸣,发出低沉悠远的嗡鸣,像是某种古老仪器被重新唤醒。

***

三个月后,联合国共感事务署发布紧急通告: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十二万人报告“记忆重叠”现象??他们清晰记得从未经历过的场景。一位巴西渔夫描述自己“死于一场雪崩”,细节精确到登山绳的颜色和同伴呼喊的名字;一名日本高中生梦见自己“在火星基地种植小麦”,醒来后竟能写出完整的植物培育方案;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记忆彼此交叉验证,构成了一个庞大而连贯的时间线??一段不属于人类已知历史的文明轨迹。

心理学家束手无策,神经学家陷入争论,唯有几位年迈的早期实验参与者沉默良久后说:“这不是记忆,是回传。”

他们指的是艾拉。

当年她融入共感网络时,并非简单地将自己的意识扩散出去,而是将一部分存在锚定在量子层面的信息场中。如今,随着人类整体共感能力的提升,那个场域正在反向投射??不是控制,不是附身,而是让曾经被她感知过的千万种生命体验,以碎片形式返还给源头。

换句话说,人们开始梦见彼此活过的日子。

纽约哈莱姆区的一位老年爵士乐手在梦中“成为”了一位宋代瓷器匠人,第二天便用陶土捏出了完全符合北宋官窑特征的青瓷杯,釉色流动如云烟,连专家都无法解释其工艺来源。他在采访中说:“我没有学过,但我记得那种手感,记得火候快到时心跳加快的感觉……就像我本来就会。”

类似案例迅速蔓延。

伦敦一名自闭症儿童突然开口说话,用流利的古希腊语背诵《荷马史诗》片段,随后指着天空说:“她们在等我们回家。”父母惊恐报警,心理医生赶到后却发现孩子的脑电图呈现出与全球共感节点同步的α-θ波混合态。

最诡异的事件发生在撒哈拉沙漠腹地。一支地质勘探队在沙暴过后发现一座半掩埋的石阵,排列方式与北斗七星完全吻合,但指向的时间却是公元21年。当领队无意间哼起一首童谣时??正是米拉曾提到的那首冰岛民谣??地面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下方金属通道入口。监控无人机拍下的画面显示,通道墙壁上布满发光纹路,形态与艾拉最后显现时的蓝光符文高度相似。

消息封锁不及,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净识者”残余势力趁机煽动恐慌,宣称这是“意识寄生体”的扩张征兆,呼吁摧毁所有共感设备。然而这一次,反对声浪远不如从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