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徒弟,不要丢下为师去当勇者啊! > 第171章 星神(第2页)

第171章 星神(第2页)

从此,林知安留在桃林。他扫地、挑水、劈柴、煮面。起初笨手笨脚,常把面煮糊,盐放多,惹得孩子们皱眉。但他坚持做,日复一日。渐渐地,面香起来了,笑容也多了起来。

三个月后,一个暴雨夜,有个小女孩淋着雨跑来,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她说她在山里迷路了,家人不知生死。

林知安二话不说,脱下外衣裹住她,抱进屋里,生火取暖,又熬姜汤喂她喝下。他笨拙地为小猫包扎伤口,整夜守在炉边。次日清晨,村民寻来,原来是山洪冲垮了山路,一家人失散。女孩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谢谢你救了我女儿。”

他摇头:“我没做什么,只是做了该做的。”

女孩临走前,仰头问他:“哥哥,你是好人吗?”

他顿了顿,认真地说:“我不是好人,但我正在学。”

那晚,他第一次主动走上石台,将一根红绳系在锈剑上。绳上挂着一枚铜钱,是他当年偷来的最后一枚。他写道:“还债之人,愿以余生补过。”

又过半年,边境传来战报,敌军压境,百姓流离。许多难民沿古道南逃,途经桃林。林知安和苏挽带着村中青年,在路边搭起临时棚屋,每日熬粥施饭,救治伤者。

有个老兵断了腿,痛得整夜呻吟。林知安守在他床边,一遍遍换药,讲故事哄他入睡。老兵问他:“你为啥对我们这么好?你们根本不认识我们。”

林知安说:“我娘死的时候,也没人替她合眼。我不想让任何人走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

老兵流泪,握住他的手:“小子,你比那些穿铠甲的将军更像英雄。”

战争持续了两年。期间,桃林成了流民心中的圣地。人们说:“只要还能走到桃林,就还有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赶来帮忙,其中有商人、医生、逃兵、甚至曾是敌国的俘虏。他们不分彼此,共同劳作。

林知安开始教孩子们写字。他不教“忠勇”“杀敌”,只教一句话:“请帮我,谢谢。”他说:“这两个词,才是和平的起点。”

第五年春,战火终于平息。朝廷派人前来表彰,要为桃林立碑,封苏挽为“仁德夫人”,授林知安官职。两人皆婉拒。

使者不解:“如此大德,为何不愿留名?”

苏挽指着石台上的锈剑:“你看那剑,从未出鞘,却护佑千年。真正的善,不在名册上,而在人心中。”

林知安补充:“我们做的事,阿婆早就做过。我们只是接过了那碗面。”

使者离去后,林知安独自坐在桃树下,翻开一本旧册子。那是他这些年写下的信,寄往各地,收信人有被他偷过的旅人、被他辱骂过的乞丐、被他推搡过的孩童。大多数没有回音,但有一封回了??是个老妇人写的:

>“孩子,我不记得你了。

>但我记得那天很冷,有人抢了我的包袱,跑了。

>可第二天,我的门口放着一包米,一张纸条写着‘对不起’。

>那是我最难熬的冬天里,唯一让我相信人间还有良心的事。

>所以,我原谅你。

>不是因为你道歉,而是因为??我也曾被人原谅过。”

林知安读完,伏地痛哭。他终于明白,**宽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十年后,苏挽病逝。临终前,她将煮面的铁锅交给林知安,说:“现在,你是这桃林的守灯人了。”

他接过锅,重若千钧。

又三年,大陆爆发瘟疫,村庄接连封锁。林知安组织医者与义工,冒着感染风险穿梭各村,送药、煮粥、埋葬死者。他在每个村口留下陶碗与清水,附一张纸条:“你不是孤单一人。”

某夜,他在疫村值守,忽见远处山坡上有几点灯火缓缓移动。走近一看,竟是上百名蒙面之人,手持灯笼,背着药材与粮食。

为首者掀开面纱,竟是当年那个影阁少女??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创办孤儿院数十载。

“我听说你在这里。”她微笑,“我带了些孩子一起来。他们说,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桃林是什么样子。”

林知安热泪盈眶:“你们不该来,太危险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