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打断她,挣扎着想坐起来一些,苏晴连忙上前帮忙调整靠枕。
“苏晴,媒体的攻势要调整一下方向。之前是突出正面形象,现在,要加入‘科学严谨’、‘风险管控’、‘程序正义’这些关键词。”
“把我们即将进行的第三方评估、材料重整工作,用适当的方式释放出去。要让人觉得,我们不是被动了才这么做,而是一直以来就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
“我明白。”苏晴点头,
“就是要把‘重视安全’、‘规范程序’的旗帜从他手里夺过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护身符。”
“没错。另外,密切关注马文斌和赵志远系的媒体动向。他们肯定会继续做文章。”
林川深吸一口气,压下伤口的抽痛,
“还有,想办法,从侧面了解一下马文斌这个人,他最近几年的情况,他的喜好,他的弱点。知己知彼。”
“好,我通过一些私人渠道去打听。”苏晴记下。
接下来的两天,林川的病房成了临时的指挥所。
电话铃声、低声讨论、键盘敲击声几乎没停过。
林川强忍着伤痛和疲惫,听取汇报,做出指示,审阅关键材料。
云水县方面和省农投项目组在巨大的压力下高速运转起来,聘请顶尖第三方评估机构、重新梳理所有项目文件、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流程环节都反复核查。
与此同时,苏晴联系的媒体开始陆续发声。
省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条关于云水县干群齐心灾后重建、引入权威机构科学评估农业投资项目的短讯,虽然时长不长,但基调积极、正面。
几家财经类媒体也刊登了省农投坚定看好东华市投资环境、将与云水县携手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的通稿,文中特意提到了“严格遵循投资程序”和“多重风险管控机制”。
这些报道像是一层防护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部商报》那篇阴阳怪气、暗示林川“逞能冒进”的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舆论场上,不再是赵志远一方单方面塑造“重视安全”的形象。
然而,风暴正在汇聚。
第三天下午,小陈拿着一份刚收到的传真,脸色难看地走进病房。
“主任,马文斌。。。马主任办公室正式发函了。由省农业农村厅、发改委联合组成的‘农业投资项目风险防控专项调研组’,将于后天抵达东华,第一站就是云水县省农投项目现场。组长是马文斌。”
函件措辞官方,冠冕堂皇,强调此次调研是为了“贯彻落实省领导指示,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项目管理,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和农民利益”。
林川接过传真,仔细看了一遍,脸上没什么表情。
“来得真快。准备得怎么样了?”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主力团队明天一早就到云水,开始实地勘测和数据采集。县里和项目组的所有材料,核心部分已经重新整理完毕,剩下的明天下班前一定能全部搞定。”
小陈汇报。。。。。。
“只是。。。时间太紧,评估报告的最终版肯定出不来。”
“没关系。他们要的是过程,是态度,是现场。最终报告可以后续补充提交。”
林川放下传真,“回复对方,我们收到通知,将全力配合调研。”
他沉吟片刻,对苏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