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远坐在宽敞明亮的省发改委主任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省城的景色,嘴角噙着一丝冷嘲。
虽然损失了一些外围势力,但核心未损,而且成功转移到了这个更能掐住林川命脉的位置上。
他拿起内线电话:
“让投资处把清平市开发区凌云项目的全部档案送过来,我要亲自审核。”
很快,厚厚的档案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他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不再是那个气急败坏威胁人的赵志远,而是手握合规审批大权的赵主任。
几天后,清平市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了一份来自省发改委的《关于凌云项目部分子项目规划设计优化的咨询意见》。
意见书长达十几页,从环保指标、能耗标准、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数十条“优化建议”,要求开发区组织专家重新论证,限期回复。
这些建议看似专业,实则刁钻苛刻,许多标准甚至远超国家现行规定,有些则直接否定了项目前期已经通过评审的核心设计。
“这根本就是故意找茬!”小张拿着意见书,气得手抖,
“按照他这个意见改,项目等于要推倒重来,工期至少延误一年,成本要增加几千万。。。”
林川面色凝重地翻看着意见书。
他知道,赵志远的报复开始了,而且是以一种冠冕堂皇、符合程序的方式。
他不能直接否决项目,但他可以无限期地拖延、审查、要求修改,直到项目拖黄,或者林川犯错。
“组织专家,逐条研究这些意见。”林川沉声下令,
“能解释的解释,能提供补充证据的提供证据,确实需要优化的……”
一个月过去,凌云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完全停滞。
投资商开始焦虑地询问,甚至有人萌生退意。
雪上加霜的是,省发改委突然下文,要求对全省近三年的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审计复查”,第一批名单里,清平市开发区赫然在列,重点正是凌云项目已到位的资金。
审计组再次进驻,这次的组长换成了省发改委审计处的一名处长,态度更加倨傲,审查更加吹毛求疵。
面对省发改委步步紧逼的合规性审查和审计复查,林川选择了最隐忍也是最扎实的应对方式:
严格自查,规范流程。
他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准备各种说明材料、证据链、专家意见。
苏晴偶尔会以采访调研的名义过来,暗中利用她的媒体资源,帮林川搜集一些其他地区应对类似刁难的成功案例,或者提供一些关于省发改委内部流程的宝贵信息。
“林书记,我打听到,赵志远在省发改委内部,主要倚重的是投资处处长李建斌,这人是他的铁杆心腹,很多具体指令都是通过他下达的。”
林川记下了这两个名字。
明面上的斗争难以速胜,或许可以从侧面寻找突破口。
赵志远如此迅速地脱身并履新,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和交易。这些交易不可能毫无痕迹。
他秘密联系了张检察长。
虽然赵志远案名义上已经了结,但张检察长内心的不甘并未消退。
“老张,赵志远能平安过关,上面到底是谁发了话,这背后有没有什么交易。。。”
林川在加密电话里低声问。
张检察长沉默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
“具体是谁,层次太高,我也只是猜测。但交易……肯定有。”
“我听说,赵志远交出了某些东西,保全了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