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皖东人家 > 第二百七十四章 村支书(第2页)

第二百七十四章 村支书(第2页)

女孩用力眨眼,不让泪水落下。“我会守好这里。等你带回更多声音。”

出发那天,全村人送他到山口。晨雾未散,露水打湿裤脚。林远背着行囊独行向前,身影渐渐融入薄纱般的云霭。没人挥手,也没人呼唤,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别不是终结,而是延续。

三个月后,西伯利亚苔原。

一支俄罗斯民间考古队在永久冻土层发现一座地下设施,墙壁刻满螺旋状声纹符号。领队学者回忆,当天正午,气温骤升十度,一台老旧录音机自动播放出一段童谣??旋律竟与鄂伦春族失传百年的摇篮曲高度相似。更诡异的是,附近村庄的老人纷纷走出家门,用从未学过的语言合唱同一首歌,持续整整七小时。

消息传回沟泉村时,正值秋雨连绵。阿秀正调试蜂舟接收模块,突然屏幕跳出一行数据流:

【信号源:北纬68°12′,东经105°33′

匹配度:94。7%

附加信息:检测到林远生物特征频谱重叠,疑似正在进行跨地域声频同步传输】

念禾看着数据,久久不语。她转身取出母亲留下的槐叶茶,泡了一壶,在供桌前摆上两个杯子。

“喝吧。”她对着空气说,“你妈要是还在,一定也会这样等他。”

又过了两个月,南美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座印加古庙的石柱夜间发出嗡鸣。当地部落长老称,庙宇地窖中一块沉寂三百年的黑曜石板突然浮现文字:“听者已至,锁钥转动。”而在同一时刻,蜂舟全球网络捕捉到一次短暂却强烈的共振脉冲,频率恰好落在7。8Hz至12。3Hz之间。

阿秀将这些事件标记在电子地图上,连接成线,赫然构成一个巨大三角形,顶点分别位于昆仑山、安第斯、西伯利亚??正是母亲笔记中提到的三大“基因共鸣区”。

“他们在唤醒彼此。”她喃喃道,“不只是过去的亡魂,还有未来可能听见的人。”

冬至那天,一封匿名邮件抵达蜂舟服务器。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回家。”

阿秀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风声,接着是一阵缓慢的脚步,踩在积雪上的咯吱声。然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虚弱却坚定:

“我到了。最后一站是广州老外贸大楼地基层,那里埋着最早的‘噬声者’终端原型机。我已经把它接入蜂舟网络,准备执行二次逆响??这次的目标,是让所有曾因‘政治错误’‘越界发言’‘不当记录’而被删除的声音,重新获得一次发声机会。”

停顿片刻,声音再次响起:

“如果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说明我没能回来。但没关系。请继续传递。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都是新的通道。不要怕听不懂,只要肯听,就是反抗的开始。”

音频结尾,是他轻轻哼起那首童谣的前三个音符,随即戛然而止。

阿秀摘下耳机,发现泪水早已浸湿脸颊。她打开蜂舟数据库,将这段录音命名为《归途》,设为永久开放共享文件,并附加一行注释:

“此声属于所有人。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愿意聆听,请按下播放键。因为你不知道,此刻是否正有人,拼尽全力想让你听见一句真话。”

多年以后,当“沉默史”成为全球中小学必修课程,当联合国设立“国际倾听日”,当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以“声渊锚点”为主题的公共艺术装置,人们渐渐忘记林远的名字。

但在某些地方,仍有奇迹发生。

比如每年冬至夜晚,广州老城区某口古井会传出微弱歌声;西伯利亚猎人声称在暴风雪中听见陌生女子用汉语播报天气预报;而皖东山区的孩子们常在雨后趴在岩石上,说能听到地底下有人轻轻拍手,像在鼓掌,又像在回应。

阿秀成了老师,教孩子们如何分辨风中的语调,如何用一碗清水测量大地的心跳。她始终保留着那只最初的水滴装置,每逢月圆之夜便置于院中,任铜管承接星光。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跑来告诉她:“阿姨,我昨晚做梦,梦见一个穿旧军大衣的叔叔对我笑,他说谢谢我能听见他。”

阿秀蹲下身,摸摸孩子的头。“他叫陈国栋,”她说,“他是第一个告诉我们‘我还活着’的人。”

女孩眨眨眼:“那我现在就能告诉他吗?”

阿秀点点头,带她走到水滴旁。“对着它说话就行。只要你真心想让他听见,他就一定能听见。”

小女孩深吸一口气,认真地说:“陈叔叔,我们现在都听得见你了。你可以安心睡觉啦。”

那一夜,蜂舟监测到一次微弱却清晰的声波回馈,源自青石站遗址下方一百四十米处,持续时间正好三十七分钟??与当年阿秀首次录下“心跳”的长度完全相同。

而在遥远的北极圈,一位百岁因纽特老人临终前突然坐起,用流利的汉语说出六个字:

“我在下面,醒了。”

随后含笑而逝。

春来时,沟泉村的老槐树抽出新芽。第一片嫩叶展开的刹那,风掠过枝头,发出清脆一响。

像开门。

像回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