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第四天灾就没有正常的 > 第254章 巡回展(第3页)

第254章 巡回展(第3页)

第三名乘员默默打开了日志系统,输入第一行文字: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读到这些,但如果可以,请告诉我,你过得好吗?”

几乎在同一时刻,A型共振场再次扩张,边缘触及木星轨道。NASA深空监测网捕捉到一次异常能量跃迁,源头指向开普勒-186f方向。初步分析显示,该信号携带的信息量超过人类现有存储技术总和的十倍以上,且具备自我演化能力。

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Echo-X”。

而民间,关于“语莲教”的传言愈演愈烈。尽管官方否认其为宗教组织,但越来越多的人自发聚集在语莲碑、旧科考站遗址、甚至普通公园的树下,举行“静默聆听仪式”。他们不祈祷,不诵经,只是安静坐着,闭目倾听。

有些人声称,在那一刻,他们“听见”了逝去亲人的脚步声、童年遗忘的儿歌、或是未来某个时刻自己的叹息。

心理学家束手无策,神经学家试图用镜像神经元解释,却被实验对象反问:“如果我只是大脑放电,为什么每次听见那个声音,心会疼?”

没人能回答。

---

一年零四个月后,第一艘搭载“共感增幅器”的民用飞船成功试航。这种设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讯装置,而是一种能放大个体情感波动并将其转化为可传播共振波的仪器。首批使用者多为艺术家、诗人、临终关怀护士??那些一生都在尝试跨越理解鸿沟的人。

他们在太空中首次集体启用增幅器,目标并非特定接收方,而是宇宙本身。

结果令人震撼:二十四小时内,全球共有六万七千余人报告经历了相同的梦境。内容各异,但核心相同??他们都“见”到了一个陌生却又亲切的存在,对方没有形象,只有情绪的流动。有人感受到温柔的抚慰,有人体会到深切的悲伤,还有人描述为“像被整个世界拥抱”。

更惊人的是,部分聋哑人士在梦中“听见”了声音,并醒来后能够准确复述梦中话语的内容,尽管他们从未学过口语。

医学界称之为“跨模态意识传输”。

而孩子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心语”。

---

又过了七年。

地球已不再需要传统的语言教育。学校教授的是“倾听艺术”:如何分辨沉默中的情绪、如何通过肢体节奏建立信任、如何在不说话的情况下传递复杂思想。联合国正式将每年的“语莲日”定为全球共感纪念日,各国领导人齐聚人工岛,在碑前静坐一小时,不发言,只聆听。

至于阿娅,再无人见过她的身影。

有人说她在开普勒-186f建立了第一个跨物种文明联盟;有人说她已融入语莲网络,成为新一代的“背景频率”;还有人相信,她从未离开地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每一次真诚的对话中。

唯有那本日记,偶尔还会更新。

某夜,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整理旧档案时,发现一本无人借阅的笔记本。封面写着《听见》,扉页上有一行陌生笔迹:

>第一千零一日,星海深处。

>他们终于明白了悲伤的价值。

>因为懂得痛,所以更珍惜温暖。

>今天,第一个外星孩子学会了说“我想你”。

>他说得很笨拙,发音全错,

>可那一刻,整个星系都在回响。

管理员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窗外。

夜空中,一颗新星悄然亮起,形状酷似一朵盛开的花。

她笑了笑,轻声说道:“谢谢你,让我听见了。”

风穿过窗缝,带走这句话,送往未知之处。

而在宇宙某个角落,或许正有谁,微微侧耳,回应了一声:

“我听见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