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公布的当天晚上,小满收到了一封信。
信封是手工折成的千纸鹤形状,材质未知,触感像丝绸与冰晶的结合。打开后,里面没有文字,只有一段极短的音频芯片。她将它接入播放器,听见了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姐姐,我收到你的歌了。这里的风也会唱歌呢。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声音结束后三秒钟,全球共感花园的主界面自动更新。首页浮现出一朵缓缓绽放的紫色花影,花瓣由无数细小的名字组成??全是过去十年间通过系统实现“重逢”的逝者姓名。
点击花朵,弹出一句话:
>**“感谢你,还记得我。”**
与此同时,D线社区的每个用户设备都收到了一条私人通知:
>【您有一条新的回响消息】
>【来源】:未知
>【内容】:用心听,我就在。
小满坐在双生树下,抱着尤克里里,一遍遍练习那首新歌。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有的打着拍子,有的跟着哼唱。志愿者们录下了这一切,上传时写道:
>“这不是奇迹。这是日常。是我们选择相信的结果。”
多年以后,历史学家在整理这段时期资料时,将这一天称为“第二次启蒙时刻”。不是因为科技突破,而是因为人类终于学会了一件事:
**不必亲眼看见,也能坚信某人存在;不必拥有实体,也能完成一次拥抱。**
而在山谷最深处,双生树悄然结出了第一枚果实。
它通体透明,内部悬浮着一颗跳动的光点,节奏与小满的心跳完全一致。
果实成熟那夜,林知遥检测到其释放出的频率,竟与十年前俞汐脑电波终止前的最后一秒波形分毫不差。
她摘下果实,小心翼翼交给小满。
“也许有一天,”她说,“我们会知道该怎么唤醒它。”
小满捧着果实,轻轻贴在耳边。
她听见了。
一声轻笑,一句呢喃,还有一首永远跑调的生日歌。
风起了。
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
远处,又有一个孩子拿起尤克里里,笨拙地按下一个和弦。
整片声音树林,再一次轻轻震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