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 第188章 高阳小公主(第1页)

第188章 高阳小公主(第1页)

长孙皇后看向萧然,语气里满是感激:“小郎君有心了!”

“寻常人给作物改名,要么求吉利,要么图寓意,小郎君想著把这好东西跟兕子扯在一块,既让百姓记著土豆的好,也让这孩子往后多份念想。”

李世民见长孙皇后都这般欢喜,乾脆放下茶杯,朗声道:

“好!就依你!往后这土豆,便叫『兕子豆!”

“朕回头让人擬道旨意,传去各州府,不单说清这豆子的种植法子,更要写明这名字的由来!”

李丽质也是打心底为小公主感到高兴,这种造福万千百姓的事情,自然是功德无量的。

心里还有点小羡慕。

萧然太宠小公主了。

“既然现在改名来得及,那红薯也改一下,以后就叫贞观薯吧!”萧然提议。

“世伯,你以为如何?”

“贞观”是李世民的年號,更是大唐“励精图治、百姓安居”的时代符號。

贞观之治的核心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而红薯作为能高產、解饥饉的粮食作物,恰是这一治国理念的具象化载体。

用“贞观”冠名,相当於给红薯打上“国家认证”的烙印。

对朝廷而言,作物与年號绑定,意味著推广红薯不再是“民间小事”,而是“贞观年间惠及百姓的国策”。

各州府接到旨意时会更重视,毕竟这关乎“贞观盛世”的民生政绩。

对百姓而言,“贞观薯”的名字会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这是陛下在贞观年里给我们的好东西”。

种植时会更有信心,也会在食用时联想到王朝的体恤,间接增强对大唐的认同感。

也是萧然平衡“私人温情”与“公共属性”,兼顾帝王心与民生需要。

此前土豆改“兕子豆”,是偏私人化的温情表达。

借作物名字记念小公主,藏著萧然对小公主的偏爱,也让帝王家多了份烟火气。

但红薯作为同样重要的粮食作物,若再用私人化命名,难免显得“厚此薄彼”,也弱化了其“普惠天下”的公共价值。

用“贞观薯”转向“公共层面”,既避开了“只偏宠小公主”的潜在问题。

也让两种作物的命名形成“一私一公”的互补。

土豆是“帝王家的温情记忆”,红薯是“贞观朝的民生符號”,既保留了人情温度,又不失国家推广的格局。

对李世民而言,这更是对他治世功绩的隱性认可。

“贞观薯”的流传,相当於让“贞观”这个年號与“解决百姓温饱”的功绩深度绑定,后世提及红薯,便会想起贞观年间的利民举措,这比任何赏赐都更能彰显他的帝王成就。

同时也贴合时代传播需求,降低推广阻力。

大唐疆域辽阔,各州府对“新作物”的接受度参差不齐,而“贞观薯”的名字自带“官方权威性”。

不同於“红薯”这类通俗叫法,“贞观薯”的命名里有“朝廷意志”的隱含信息。

地方官在推广时无需额外解释“这是陛下重视的作物”,单靠“贞观”二字就能让基层不敢怠慢。

同时,“贞观”二字朗朗上口,便於百姓记忆和口口相传。

比如农户间聊天时说“今年种了陛下的贞观薯,收成好得很”。

既易懂又能传递出“作物与朝廷相关”的信息,加速推广速度。

李世民刚端起茶杯要啜饮,听见“贞观薯”三个字,手猛地一顿。

杯沿离唇半寸远就停住了,眼底掠过一丝明显的意外。

他原以为萧然会像给土豆取名那样,再找个贴合家人的温情说法,却没料到竟直接扣上了“贞观”这个年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