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儒道玄途 > 第二百八十七章 皇城之下(第2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皇城之下(第2页)

>“我不确定自己做得对。”

第三句:

>“有时候我也想放弃。”

每一字写出,空中便浮现出淡淡的光痕,随即消散,仿佛被风带走。但她能感觉到,这些话正穿越千山万水,落入某个正在挣扎的灵魂耳中。

她写下最后一句:

>“但今天,我还是选择了说。”

那一瞬,南荒七竹同时开花。花瓣如雪纷飞,落地即燃,化作点点萤火,升腾而起,照亮整片夜空。远处村落中,许多正在熟睡的人忽然惊醒,耳边回荡着一个温柔的声音:

>“你说的话,有人在听。”

与此同时,京都太庙前的“无名碑”忽然发出嗡鸣。碑面原本空白,此刻竟缓缓浮现一行小字:

>“启声亦曾怯懦。”

皇帝闻讯赶来,震惊不已。他命史官彻查此言来源,却发现碑文无法抹去,也无法复制,唯有心中真正相信“人人皆可发声”的人,才能看见这行字。

更奇异的是,自此之后,每逢月圆之夜,无名碑前总有陌生之人默默伫立。他们不说一句话,只是将手中纸条投入碑前铜炉。纸条上内容各异:

>“我说出了丈夫出轨的事,女儿骂我毁家。”

>“我举报了贪官,全村孤立我。”

>“我只是问了一句‘为什么’,就被辞退了。”

火焰燃尽之际,灰烬并不飘散,反而凝聚成短暂的光影,映出一个个模糊面容??有的含笑,有的流泪,有的怒目圆睁。而后,一声轻叹般的风掠过,一切归于寂静。

启声得知此事,并未惊讶。她只是吩咐回音使者们:“今后凡有人投书无名碑,无论内容如何,都要记下,存入‘人间录’副卷。不必评判,只需记住。”

她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代价,而是在付出代价后,依然有人愿意开口。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夏末某日,南方传来急报:一座名为“静溪”的小镇,全镇居民突然集体失忆三日。他们能行走、劳作、交谈,却完全记不得彼此姓名,也不记得自己的过去。镇中祠堂内,所有族谱被整齐排列于供桌之上,每一页都被划去名字,仅留下一句朱砂写就的批注:

>“此人生而不语,故无所记。”

调查发现,镇中百年来盛行一种习俗:新生儿满月时,由族长以银针轻刺其舌根,称为“定言礼”,寓意“慎言守德”。启声看到报告时,手指骤然收紧??这种仪式,正是古代“缄口咒”最原始的物理形态!

她立即动身南下,途中却遭遇诡异阻拦:所经之路频繁出现塌方、迷雾、幻象。一次夜间扎营,她梦见自己走进一座镜宫,四面八方都是她的脸,有的愤怒,有的悲伤,有的冷漠如石。其中一个“她”冷冷道:

>“你以为你在解放言语?其实你只是让痛苦变得更清晰。有些人宁愿沉默,是因为话说出口,才是真正的折磨。”

她惊醒时,发现“承音印”正在渗血。

抵达静溪镇时,已是第七日黄昏。小镇笼罩在一层淡灰色薄雾中,居民眼神空洞,说话机械。孩子们在街上玩耍,却不喊不叫,只用手势比划。启声走入一间私塾,见学童们正低头抄写《礼训三百则》,其中一条反复出现:

>“多言损德,寡言养气。”

她翻开一本作业,发现有个孩子在旁边偷偷画了一张笑脸,还写了个名字:“小桃”。可当他抬头看见启声,立刻惊恐地撕掉那页纸,塞进嘴里吞了下去。

“为什么?”启声轻声问。

男孩颤抖着摇头,眼泪滚落:“不能说……说了他们会生气……”

启声蹲下身,握住他的手:“谁会生气?”

“所有人。”孩子抽泣,“爷爷说,说话太多的人,死后灵魂会被关进‘哑井’,永远听不见回音……”

启声心头一震。

她终于明白,“缄口咒”从未真正依赖法术或神器。它最可怕的形态,是代代相传的恐惧??将沉默包装成美德,把压抑美化为修养,让人们自愿封住自己的嘴,甚至主动压制他人的声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