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第一国舅 > 第667章 李善长给我挖坑(第2页)

第667章 李善长给我挖坑(第2页)

数日后,京都局势渐稳。俞通渊正式宣布设立“东瀛都护府”,自任首任都护,统辖九州至近畿十一藩政务军事。同时颁布《五令》:一令汉字为官文正体;二令大明律替代武家法度;三令市舶司垄断铜铁硫磺贸易;四令各藩每年选派子弟赴金陵国子监留学;五令沿海港口驻扎明军水师,每舰配东瀛通译二人。

消息传回金陵,太子朱标沉默良久,终是提笔批复:“准奏。另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功勋。”

但就在圣旨抵达当日,姚广孝再度密信急至:“闻汝收容北朝公主,授以顾问之职,且常共餐议事,恐惹非议。女子干政,古来大忌,况异族乎?望慎之。”

俞通渊读罢,焚信于灯下,提笔回复:“舅舅可知当年高祖皇帝为何能得天下?因他善用人,不论出身。韩信曾为胯下夫,陈平盗嫂贪金,樊哙屠狗之辈,皆成开国元勋。今凉子虽为女子,然智谋胆识胜过十名倭臣。若因性别弃之,才是真正的愚政。”

信使刚走,又有快马报讯:阿伊努族已在北海道发动大规模起义,连克三座南朝据点,并截获大批粮草兵器。首领遣使求见,愿正式接受“复土义军”封号,并请求明军提供火炮支援。

俞通渊立即调拨两门青铜臼炮、五百斤火药,由伪装成商船的运输舰秘密北运。同时指示使者:“告诉他们,只要打出‘反抗暴政、恢复祖地’的旗号,一切行动皆可视作自治行为,与大明无关。若有战果,将来可设‘北海道羁縻府’,由其族长世袭土官。”

布局既定,他又命人编纂《东瀛人物志》,专录支持明廷的倭人官员、学者、商人,每人附小传一篇,注明“忠顺可嘉”“才堪大用”等评语,定期送往礼部备案,作为未来授爵封官依据。

与此同时,一场悄无声息的文化改造正在展开。他在各大城镇设立“正音馆”,强迫儿童学习南京官话;又组织儒生翻译《三字经》《千字文》为日文训读版,配以插图印刷发放;甚至在神社旧址改建“忠烈祠”,祭祀所谓“抗南殉国”的平民百姓??实则多为虚构人物。

最令人震惊之举,莫过于下令销毁所有记载“神武天皇东征”的古籍,代之以新版《东瀛史略》,开篇即写:“昔有华夏遗民渡海居此,带去农耕、文字、礼乐。后因战乱失联,遂成偏邦。今赖大明天威,重归中华文明正统。”

此举激起极大反弹,多名僧侣联名上书抗议,称“篡改国史,罪同弑君”。俞通渊却只一笑,命人将带头者请入都护府,设宴款待,席间问道:“你们可曾亲眼见过神武天皇?他的长相、言语、衣冠,又有何凭证?”

众僧语塞。

“历史本就是胜利者书写的东西。”俞通渊举杯轻啜,“我不过是提前写下属于未来的真相罢了。”

风暴渐歇,春意初临。某日黄昏,凉子独自来到码头,望着远处归航的舰队出神。俞通渊悄然走近,递上一件披风。

“想家了?”

她摇头:“我只是在想,一百年后的人们,会不会真的相信,我们从来就是中国人。”

俞通渊望向海平面尽头,夕阳熔金,波光如血。

“他们会的。”他说,“当他们的孩子从小背诵《论语》,用汉字写情书,以考中进士为荣时,归属感便会像藤蔓一样,慢慢缠绕进灵魂深处。到那时,无需军队镇守,无需税吏催征,这片土地自会向中原俯首。”

凉子轻声问:“那您呢?您真的相信这套秩序吗?还是……只是为了完成太子的使命?”

俞通渊久久未语。良久,他取出一枚玉佩,递给凉子:“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唯一遗物。她说,我们俞家原是徽州茶商之后,祖上也曾被人视为‘蛮夷’,直到读书入仕,三代之后,才真正融入士林。”

“所以?”凉子疑惑。

“所以我明白,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他凝视着她,“你问我是否真心相信这套秩序?我说是。因为我相信,比起无休止的战争与分裂,一个统一、有序、富足的世界,值得我们去塑造??哪怕手段冷酷,过程漫长。”

凉子握紧玉佩,眼中泛起泪光。

就在此时,?望塔突然吹响警号。一艘快船自南方疾驰而来,帆上绘有市舶司特制标记。

亲兵飞奔而至:“大人!福建急报:浙江台州遭海盗袭击,对方打着明军旗号,烧毁巡检司衙门,掳走库银三千两!当地驻军误以为是您麾下部队,未加阻拦!”

俞通渊脸色骤沉。

“果然是那伙人。”他咬牙道,“他们终于动手了。”

原来,此前被赦免的“巡海使”中,确有几名原属倭寇首领,表面归顺,实则暗通高丽,策划此次伪冒袭击,企图挑起明朝内部对海外扩张政策的质疑。

“立刻传令各舰,进入一级戒备。”俞通渊沉声下令,“同时飞鸽传书浙江布政使司,说明真相,并承诺半月内擒拿真凶,全额赔偿损失。”

赵谦愤然:“何必如此委屈?直接派兵踏平他们老巢便是!”

“不行。”俞通渊摇头,“现在任何军事行动都会被政敌拿来攻击。我们必须证明,明廷不仅能征服外邦,更能治理有序、赏罚分明、内外如一。”

他转身步入舱室,提笔疾书,一封呈太子,详述事件始末,并主动请罪;另一封致姚广孝,请其在京斡旋,阻止言官弹劾东征政策;第三封则发往琉球,命令早已安插在那里的密探启动“清垢计划”??清除所有不可控的归化海盗,一个不留。

三日后,舰队南返。途中,俞通渊做出惊人决定:亲自带队,伪装成商船队,潜入吕宋海域,追剿那支假冒明军的海盗集团。

临行前,他对凉子说:“你要留在京都,主持都护府日常事务。若有贵族闹事,不必请示,直接按《五令》处置。记住,权威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立起来的。”

凉子郑重叩首:“谨遵教诲。”

风暴再起,巨浪滔天。而在大洋彼岸的金陵紫禁城里,太子朱标站在御花园中,手中捏着最新战报,神情莫测。

身旁近侍小心翼翼问道:“要不要召回俞通渊?他如今权柄太重,连北朝天皇都要对他行礼……”

太子缓缓抬头,望向北方辽阔星空。

“再等等。”他低声道,“等到北元最后一座城池陷落,等到长城之外再无铁蹄声响……那时,我才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来平衡朝局。”

“而俞通渊……”他嘴角微动,“或许正是那个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