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第一国舅 > 第664章 我最喜欢的是老二(第1页)

第664章 我最喜欢的是老二(第1页)

马寻一路溜达到小院,“姐夫。”

在晒着太阳的李贞睁开眼,笑呵呵开口,“来了啊。”

马寻也不客气,一左一右拿了两张椅子,一张坐着,一张搭腿,“晒晒太阳好,今天太阳足。”

看着马寻的样子。。。

马寻坐在堂前的梨花木椅上,手中握着一卷尚未装订成册的家训草稿,纸页微黄,墨迹未干。窗外秋风拂过庭院,几片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石阶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眯着眼,像是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思索下一步该如何落笔。

马秀英站在屏风旁,手里捧着砚台,见马寻久久不语,便轻声道:“这‘善’字说得多了,可‘恶’字却只提了一句‘凡没欺心的皆是’,是不是太简略了些?子孙若不解其意,怕是要误入歧途。”

马寻缓缓抬头,目光沉静如水,“恶不在多言,在于起心动念。一念之差,万劫不复。你道那刘德为何被史书唾骂百年?非因他占地夺产,而在其心无仁悯,视人命如草芥。今日我马家若定家训,不单要教子孙行善,更要让他们知何为不可为。”

刘姝宁坐在侧席,手中捏着一支小楷,闻言搁下笔,低声道:“可若说得太重,反倒令人畏缩不前。譬如有人本欲施粥,却因怕事后遭怨、被人讹诈而止步,岂非因噎废食?”

“所以才要明辨。”马寻站起身来,踱至窗边,望着院中那口老井,“善行须有胆识,亦须有智谋。昔年张士诚据吴时,江南大旱,有富户开仓赈粮,百姓感泣。然不过三月,其家被劫,满门遭屠。为何?只因他施恩不设防,纵容宵小滋生贪欲,终致祸患。故善非愚善,仁非滥仁。”

郑丽在一旁听着,眉头微蹙,“那你意思是……行善还得提防人?”

“不是提防人,是明察势。”马寻转身,语气坚定,“天下之事,情理之外必有利益相争。你施桥路,有人感激,也有人嫌修得太近扰了风水;你设茶棚,有人解渴,也有人骂你沽名钓誉。此乃人情常态。但只要心中无愧,行事合道,便不必惧谗言流语。反之,若一味退让,反成懦弱,徒增他人觊觎之心。”

堂内一时寂静。

马秀英轻轻点头,“所以你说的‘恶’,不只是杀人放火、贪赃枉法,更是那种表面仁义、实则损人利己之人?比如那些假借修桥之名敛财,中饱私囊的乡绅?”

“正是。”马寻坐回原位,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四字:**伪善即恶**。

他又续写道:“凡以善名为盾,行剥削之实者,虽衣冠楚楚,犹禽兽也。子孙遇此等人,当远之、斥之、揭之,不得因其权势而屈膝,不得因其亲族而包庇。”

刘姝宁看着那八字,低声念了一遍,忽有所悟:“就像当年凤阳那位周员外,每年腊月施米百石,人人称他活佛转世。结果呢?他放贷三分息,春借一斗,秋还三担,逼得十几户人家卖儿鬻女。这样的‘善人’,比明火执仗的盗匪更可恨!”

“不错。”马寻颔首,“所以我马氏家训,不仅要教子弟敬老怜贫,更要教会他们识破虚伪。读书不是为了背几句圣贤话去装点门面,而是为了通晓世情、洞察人心。”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少年躬身进来,双手奉上一封信笺:“舅老爷,宫里来的急信。”

马寻接过拆开一看,脸色微变。信是朱元璋亲笔所书,内容不多,只有两句:“闻卿纂修家训将成,朕甚欣慰。明日午时,召卿入宫议事后陵工事,勿迟。”

他看完后默然良久,将信递给马秀英。她扫了一眼,眉头立皱:“这个时候叫你进宫?莫非是冲着家训来的?”

“八九不离十。”马寻冷笑一声,“陛下一向看重礼法教化,如今我马家编撰家规,传出去便是天下表率。他自然要过目一二,甚至……插手一二。”

郑丽紧张起来:“那咱们要不要改些措辞?比如删掉‘不得妄言僧道’那条?听说lately陛下对张真人越发敬重了……”

“不能改。”马寻断然道,“祖训若因权势而动摇,那就不是训,是谄媚。我马家可以不做官,可以不显赫,但绝不能失了骨气。再说,陛下虽崇道,却从未沉迷炼丹求仙,他对那些装神弄鬼的道士向来厌恶。我这条,正合他心意。”

马秀英却忧心忡忡:“可万一他觉得你借家训影射朝政怎么办?比如说‘伪善即恶’,会不会让人联想某些大臣?”

“那就让他们联想去。”马寻目光锐利,“若有谁心里发虚,说明他本就不干净。我不怕得罪人,只怕对不起列祖列宗。”

众人皆沉默。

片刻后,刘姝宁轻声问:“那第九首诗……你还打算加上吗?”

马寻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上面写着一首新改的七绝:

>**昨日赴官府,归来泪满巾。

>满堂朱紫客,尽是剥民人。**

笔锋凌厉,字字带血。

“这首诗太烈了。”郑丽摇头,“现在哪还能说这种话?就算你是国舅,也不能公然辱骂官员啊!”

“这不是辱骂,是警醒。”马寻声音不高,却如铁锤砸地,“你们以为太平盛世就没有贪官污吏?洪武初年杀了多少人?胡惟庸案牵连数万,蓝玉案株连三族。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人忘了初心,把百姓当成鱼肉!我马家子孙若将来做官,必须记住:官袍之下穿的是草鞋,不是龙鳞!”

堂中空气仿佛凝固。

马秀英终于开口:“这首诗……不能放进正式家训,否则必惹大祸。但你可以另抄一份,藏于密匣,交由嫡长子代代相传,只许直系血脉阅览。”

马寻思忖良久,点头:“也好。那就叫《暗训》吧,不入祠堂,不供香火,唯有临危受命、主掌家族者方可开启。”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件事??关于马祖佑。”

众人一怔。

“他今年才六岁,却已能背诵《孝经》《论语》,且见解不俗。我原定一岁入学,实为激励全族早读,并非要所有孩童皆如此。但他不同,他是马家长房嫡孙,将来要承祧大宗,肩负重任。我打算破例,请一位名师单独教导。”

“请谁?”刘姝宁问。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