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城,在废墟之上悄然生长。
三个月后,春耕完成,第一茬稻苗破土而出。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讲古论今。城东新建了一座学堂,由那位曾质疑梦境的老儒生主持,教授《孟子》《礼记》,也教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名字。
某日清晨,周衍独自登上峨眉金顶。
他在那里见到了一个人。
白衣胜雪,负手而立,眉目如画,气息却深不可测。
“你来了。”那人开口,声音平静如湖。
“您一直都在看着,对吧?”周衍问。
白衣人点头:“自共工触山以来,我便守此一方。看王朝更迭,看忠奸易位,看人心如何在苦难中熄灭,又如何在绝境中复燃。”
“所以您允许这一切发生?”
“非我允许,乃势不可阻。人道若真要崛起,必须经历这一劫。否则,再多的神明庇佑,也不过是奴仆膝下的施舍。”
周衍沉默片刻,忽而问道:“那王婉儿……她真的能回头吗?”
白衣人轻笑:“她比你我都清楚,最可怕的不是杀戮,而是遗忘。而她,终于想起了自己也曾是个会为冻僵孩子流泪的凡人。”
下山途中,周衍遇见王婉儿。
她已换下金甲,穿一身素袍,背着一把无刃铁剑,正在村边教几个孤儿习武。
“以后打算去哪儿?”周衍问。
“哪儿也不去。”她说,“我要在这里赎罪。替千年来所有漠视苍生的‘神仙’还债。”
周衍笑了:“那你可有的忙了。”
她也笑了,眼角皱纹里竟藏着几分温柔。
多年以后,史书记载:
**“永昌三年,阆中自立神主,拒朝廷锁灵军于城外。百姓同心,昼夜不息,三月复城,五谷丰登。其神曰‘滕王’,不享牲祭,唯受香火一缕、诚心一句。每岁仲秋,万人集会,共奏《安魂》之曲,谓之‘醒梦节’。”**
又载:
**“金氏父子守城终身,死后合葬江畔。民立碑曰:‘断臂犹撑天地义,孤忠不负黎庶恩。’”**
至于周衍与崔姣雁,则在十年后携手离去,游历天下,传播“人愿成神”之道。传说他们每到一处,便有一座小小的楼阁在月下浮现,琴音袅袅,唤醒沉睡的心灵。
而每当有人问起那夜之战的意义,总有一位白发老者坐在茶馆角落,啜一口粗茶,悠悠说道:
“你们以为那场大战,是为了打败王婉儿?错了。是为了证明一件事??
**只要还有人愿意相信美好,哪怕身处地狱,也能造出天堂。**”
风吹过江面,楼阁依旧。
琴声未断,梦亦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