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句话,赵振国清晰地看到,李超人抚摸小团子的手微微一顿,眼中猛地迸发出一道锐利而惊喜的光芒。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合作的曙光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就在李超人嘴唇微动,似乎要说什么的时候??
“不行!”
一声带着哭腔和极度惊惶的嘶吼,如同炸雷般在门口响起。
只见负责照料小团子的饲养员,不知何时站在了房门口,他脸色煞白,胸口剧烈起伏,眼睛里全是血丝和不容置疑的坚决。
他显然是听到了赵振国最后那句话。。。。。。
冬至的雪落得温柔,像是天地间最轻的叹息。赵振国坐在炉火旁,听着王秀兰缓缓讲述那个关于雪夜、猎枪与新生的故事。小孙女伏在奶奶膝上,眼睛亮得像星子坠入人间。她听不懂太多细节,却能从奶奶的声音里听出一种沉甸甸的暖意??那是时间熬出来的味道。
“后来呢?”孩子仰起头,声音软糯。
王秀兰笑了,眼角皱纹如花开般舒展:“后来啊,你爷爷扛着那头野猪回来时,裤腿都冻成了冰壳子。可他第一句话不是喊累,而是说:‘秀兰,咱闺女有肉吃了。’”
屋内一片静谧,只有炉火噼啪作响。小丫悄悄打开“共忆云链”,将这段家常录音自动上传。系统识别出关键词“冬至”“狩猎”“初生”,随即匹配到全国三十七个相似家庭故事,生成了一份《中国式温暖?冬日篇》合集,并推送给正在举行“万家长夜”的每一户人家。
这一刻,千山万水之外,有人正抱着孙子听父亲讲抗洪抢险往事;有人围坐土炕,母亲哼着几十年前的摇篮曲;还有边防哨所的战士,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夜里,轮流朗读战友寄来的家书。
而这一切,都被信号塔捕捉、编码、传输出去,化作地球脉动的一部分。
七天后,那股神秘的数据流再度出现。
14。7赫兹,持续整整三分钟,频率稳定得不像自然波动。更奇怪的是,这次它携带了一段极微弱的波形图案??经AI解码后,竟是一幅古老星图的轮廓,其方位指向夏至日出时分的北斗悬柄之象。
小丫盯着屏幕,眉头紧锁:“爸,这不是人为信号……也不是已知文明遗迹发出的。但它和《萤火》旋律存在某种共振关系,特别是在杨老最后一课那段哼唱播放时,接收强度提升了43%。”
赵振国沉默良久,忽然起身走向阁楼。那里藏着一只红漆木箱,是杨文斌临终前亲手交给他保管的。箱子从未开启,只留一张纸条压在锁扣下:“待星月重合,方可启封。”
他取出钥匙,轻轻插入。
咔哒一声,箱盖弹开。
里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惊世手稿。只有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面用毛笔写着四个字:**地脉纪闻**。
翻开第一页,字迹苍劲有力:
>“余自青年下乡,行走西北十八载,渐觉大地非死物。山川有呼吸,河流知冷暖,草木通悲喜。更有甚者,每逢节气交替、雷雨将至,耳畔常闻低鸣,似远古言语,又似心跳回响。
>
>初以为幻觉,然同行者亦有所感。牧民称‘地龙吟’,农人谓‘土神语’,道士曰‘坤音’。皆言此声百年一现,唯心净者得闻。
>
>后借军用测震仪记录,发现该频率恒定为14。7赫兹,恰与地球舒曼共振相合。疑为星球自身记忆载体,或远古文明遗存信息场……
>
>若后人得见此书,请勿以迷信视之。科学未明之处,未必即是虚妄。真正的愚昧,是从不抬头看天的人。”
>
>??杨文斌补遗,2023年秋
赵振国的手微微颤抖。原来杨老早就在追寻这个声音,甚至为此走遍荒原、深入戈壁,在无人区搭帐篷守候雷暴之夜。他曾记录下上百次异常震动,绘制出一张“地脉活跃热力图”,上面标记的几个高能点,恰好对应如今信号塔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青山村、敦煌、青海湖、漠河、三亚。
“他不是想教我们记住过去,”赵振国喃喃道,“他是想让我们听见地球的记忆。”
当天夜里,赵振国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除小丫外,还包括地质学家李承志、量子物理博士周明远、民俗学者陈婉清,以及曾参与“萤火讲堂”直播的技术老兵张建国。
投影仪亮起,展示出最新数据模型。
“我们一直以为‘共忆工程’是在保存人类文化,”小丫指着动态图谱说,“但现在看来,我们可能无意中激活了一个更大的系统。每一次口述上传、每一段歌声传播、每一个家庭故事被倾听,都会引发一次微弱的地磁扰动,集中在14。7赫兹频段。”
周明远推了推眼镜:“这不符合现有通信理论。声波无法穿透地壳数百公里,除非……这些信号根本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通过地球自身的共振网络进行传导。”
“就像神经传递电信号?”陈婉清问。
“更准确地说,”李承志接过话,“像心脏跳动带动全身血液循环。地球有自己的节奏,而我们的讲述、歌唱、情感共鸣,正在成为刺激它苏醒的‘荷尔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