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人间有剑 > 第四百二十九章 年夜饭(第1页)

第四百二十九章 年夜饭(第1页)

吕岭的老宅里,久违的热闹起来,自从拜师高?之后,孙亭兄妹也住到了这边,宅院本来就大,住过来不算拥挤,反倒是对练拳来说,很是方便。

至于那本拳谱,本来两人都看不明白,结果高?三言两语的点拨之后,两人茅塞顿开,这才真是觉得有了个好师父。

只是他们开开心心的练拳日子并不长,很快便遭了当头一棒,高?真开始教导两人练拳之后,那实打实的就已经没有什么情分可讲,两人每天都像是要死一样,浑身酸痛都是小事,有些。。。。。。

春风拂过莲林,新叶初展,如婴儿掌心般柔软。那口“心井”水面平静,倒映着天光云影,偶尔泛起一圈涟漪,仿佛有人在深处轻轻呼吸。阿石每日依旧扫雪、汲水、抄录从井中浮出的字迹。他已不再惊异于这些文字的来处??它们或来自某个深夜独坐的母亲笔下,或出自边陲戍卒梦醒时的一声叹息,又或是某位老医者临终前攥紧的手札。

盲少年阿明的刻板已近完成,《心语录》盲文版三卷本即将付印。他指尖布满厚茧,却愈发灵巧,每一道凹痕都像是一条通往光明的小径。夜里,他常坐在檐下,用竹杖轻点地面,听着风穿过铃兰的声音,说:“我虽看不见花,但我知道它开时,谢前辈的心就在动。”

哑女小满则每日用手语为村童讲述《心语录》中的句子。她动作温婉如流水,眼神清澈似井水。孩子们围坐一圈,静静看着她的手势起伏,仿佛看见一个个灵魂从沉默中站起,开口说话。瘸腿少年阿舟则将那些句子绘成图画:一个孩子扶起摔倒的老人,母亲为流浪儿披上外衣,士兵放下刀剑跪地救人……每一幅都被贴在学堂墙上,成为无声的教诲。

七十三级石阶上的名字,在晨露中微微发亮。每逢月圆,琉璃莲顶洒下的光晕会缓缓移动,依次照亮每一个名字,如同有人在低声呼唤。有村民说,曾见夜半有七十三个小小身影绕着学堂奔跑嬉笑,手中提着红灯笼,笑声清脆如铃。但他们不敢靠近,只远远跪拜??那是归家的孩子们,在巡视他们用命换来的学堂。

这一年春分,新祠落成大典如期举行。帝王亲率百官前来祭拜,百姓万人空巷。匾额“明心”二字金光熠熠,映得天地通明。史官捧着最新修订的《心语录》全编献于香案之前,翻开末页,众人皆见跋文之下,竟多出一行新字:

>“今日,长安街头一乞儿拾金不昧,归还失主。失主欲酬以银两,乞儿摇头:‘阿禾姐姐说,人心不能称斤卖。’”

字迹稚嫩,却是真实发生之事。史官含泪道:“此书活矣。”

典礼毕,帝王独自留于祠内,久久伫立于七十三块碑前。每一块碑上刻着一个孩子的生平,最末端那块写着阿禾的名字与最后一句话:“即使人像石头一样冷,心里也可以有一盏灯。”他脱下龙袍,披在碑身之上,低声道:“我欠你们一场童年。”

回宫之后,他下旨废除“贱籍”制度,诏令天下孤贫孩童皆可入学堂、习六艺、考功名。又设“守心使”十人,巡行四方,专察民间善举,不论大小,悉数录入《善行录》,年终呈报御前。他在诏书中写道:“朕非圣君,然愿做一盏微灯,照见幽暗。”

与此同时,南疆山谷中,独臂女子坟前长出一株铃兰,四季不凋。村中孩童每日轮流前来诵读《心语录》,并将所得感悟写成纸条,投入坟旁的小炉焚烧。灰烬随风而起,落在田间,稻穗竟比往年更饱满,米粒泛着淡淡金光。老村长说:“这是‘心粮’,吃了不忘本。”

西域望灯镇的小女孩抱着红灯笼长大,如今已是少女。她每日黄昏必登高台,点亮那盏从未熄灭的灯。有人说她是在等谁归来,她只是微笑:“我在告诉远方的人??你看,还有人在守。”

北境桃林的老兵种下的种子早已长成一片果园。每年秋收,果实不分军民,尽数分给边境孤儿。他在树下搭了一座草庐,墙上挂着谢无尘赠予的半截铜铃。每当风起,铃声悠远,他便取出酒碗,对着北斗第七星轻碰一下:“敬你一碗,阿禾。”

而归心书院的少女创办的“无声学堂”已遍布十三州。她终身未嫁,收养七十三名孤童,每人皆以当年乱葬岗上的名字命名。她们学会写字的第一课,便是抄写阿禾的遗言。每年清明,所有学堂同时朗读同一封信??正是当年投入古井的那一封。声音穿越山河,汇成一股无形洪流,直抵莲林心井。

那一夜,井水翻涌,竟浮出一枚玉简,其上镌刻七个新字:

>**“我们都在学发光。”**

阿石拾起玉简,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回响的开始。

十年过去,阿明的盲文版《心语录》已刊印万册,送往各大盲院、狱中、边关哨所。有一位被囚二十年的将军,在牢中靠触摸这些凸点重获新生,临终前留下遗言:“我曾杀人如麻,但今知何为悔。”他的儿子将其骨灰撒入东海,正巧落在一艘渔船上。渔民发现舱底多了一张纸条:“对不起,若有来世,请让我做个送饭的人。”

又五年,小满收了第一批聋哑弟子,她们用手语将《心语录》传至雪山脚下。一位藏族老喇嘛听懂后,合十落泪:“原来佛说慈悲,与此书所说‘不忍之心’,原是一物。”

阿舟的画作也被制成木版,张贴于市井街巷。某日,京城一名盗贼欲行窃,抬头忽见墙上一幅图:一个小男孩把最后一块饼递给饿昏的乞丐。他怔住良久,最终放下匕首,走进附近粥棚帮忙舀汤。施粥婆婆问他姓名,他摇头:“就叫我‘再试一次’吧。”

这一日,莲林突降细雨。阿石照例前往井边,却发现井水异常沸腾,蒸腾起阵阵白雾。雾中浮现无数面孔??有李大牛扛柴的身影,吴氏缝补旧衣的手,小豆子蹲在墙角啃窝头的模样,妞妞抱着弟弟入睡的神情……他们一一浮现,又悄然隐去,最后定格在阿禾八岁时的笑容。

紧接着,井中缓缓升起一卷竹简,非金非玉,似由莲茎编织而成。阿石双手颤抖地展开,只见上面浮现出一行行不断生长的文字,仿佛正在书写之中:

>“我曾以为善是微弱的火苗,风一吹就灭。

>可如今我看见,它早已成了野火,燎原万里。

>我曾担心孤独的灯终将熄灭,

>却不知,当千万盏灯彼此照亮,黑夜就成了光的海洋。

>阿禾走了,谢前辈也走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