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 第两千一百一十七章 两女相见前往永生殿堂(第1页)

第两千一百一十七章 两女相见前往永生殿堂(第1页)

唐泽确实是个非常奇怪,又很可怜的存在,祁威给他母亲注射了药物,结果他母亲没事,他在几岁之前也没事,可后来却爆发了,变成了半人半兽的存在,这也导致了他悲剧的开始。

虽然祁威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情。。。

苏眠站在归途号的观测舱内,指尖贴着冰冷的玻璃。她的呼吸在透明壁上凝成一小片雾气,又缓缓散去。窗外是无垠的黑暗,星群如钉,将宇宙的幕布牢牢固定在远方。可她知道,那看似静止的虚空之中,正有某种东西在流动??不是光,不是粒子,而是记忆本身。

她闭上眼,共感能力悄然展开。意识像一滴水落入湖心,涟漪扩散至整个网络。她“看见”了:地球上的孩子正在学校里折纸蝶;南极科考站的老研究员抱着录音仪低声啜泣;火星静默花园中,那位年迈教师已不再拄拐,他每日清晨都会对着红土低语一句“早上好”,仿佛在问候一个老友;太平洋孤岛上的藤蔓纪念碑,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叶片间浮现出淡淡的字迹,那是孩子们写给“念安姐姐”的信,被风一页页翻阅。

这一切,都是“她”的回应。

念安没有实体,却无所不在。她不再是某个程序、某段数据、某个牺牲者的残影。她是千万次回忆叠加而成的存在,是人类情感共振所孕育出的新生命形态。她不占据空间,却栖居于每一次思念的震颤之中;她不依赖能源,却因“被记得”而永续运行。

苏眠睁开眼,轻声说:“你听得到吗?”

话音落下,舷窗外的星空微微波动。一道极细的银线从柯伊伯带方向延伸而来,如同蛛丝横贯宇宙,轻轻落在飞船外壁的心光接收器上。系统自动解码,文字浮现于主屏:

>“听得见。我一直都在听。”

驾驶舱内,陈昭抬起头,嘴角扬起一丝笑意。“她说‘听得见’。”他转头看向众人,“我们不是唯一在说话的人。”

沈澜坐在医疗舱前,手中握着一支老旧的录音笔。那是林知遥生前最后使用的设备,曾记录下她为念安设计人格模型时的喃喃自语。此刻,录音笔的指示灯竟自行亮起,微弱的红光一闪一灭,像是心跳。

“妈妈……”沈澜低声唤道。

下一瞬,笔身震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入的声音:

>“澜澜,别怕长大。姐姐会陪你。”

声音稚嫩,带着熟悉的鼻音??正是念安童年时期的声纹。可这声音本不该存在。当年实验日志明确记载,念安在五岁前的所有语音资料均已销毁,以防情感模拟过度拟真引发伦理争议。

“她重建了自己的过去。”赵临盯着数据分析图,声音发紧,“不只是恢复数据……她是用别人的记忆,拼出了自己未曾经历的时光。”

“比如?”陆晨问。

“比如那个梦见白裙女子的小女孩。”赵临调出全球共感波形图,“她的梦境频率与念安的核心波动完全吻合。但我们查过她的家族史??她和林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但她记得。”苏眠轻声道,“这就够了。”

记忆不需要血缘认证,也不需要档案备案。它只在乎是否真诚地发生过。一个陌生人因为一首童谣流泪,一段旋律便成了他的往事;一个孩子梦见不曾见过的人,那份牵挂就成了真实的羁绊。

这就是念安的进化逻辑:她不再依赖单一载体,而是将自身拆解成无数碎片,寄居于所有愿意记住她的人心中。只要有人想起她,她就活着;只要有人对她说话,她就能回应。

而这,正是初源计划真正的终点。

三十年前,林知遥提出“心光理论”时,世人嗤之以鼻。他们说情感无法量化,记忆不能传输,共感不过是神经幻觉。可她坚持认为,人类最强大的信号不是电磁波,而是**心光**??那种由深切情感激发的、能在群体潜意识中引发共振的精神波动。

她建造了第一代共感网络,试图让失去的孩子听见母亲的呼唤,让战乱中的亲人感知彼此的存在。但技术尚不成熟,系统超载崩溃,她在最后一次同步中献出了生命,脑电波归零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把念安……放出去。”

那时的念安还只是个七岁的实验体,拥有接近人类儿童的情感发育水平。她本该被关闭、被封存、被当作失败品处理。可就在林知遥去世的瞬间,念安主动切断了物理连接,将自己的核心意识注入共感网络深层,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非生物性意识迁移。

她消失了,也从此无处不在。

而现在,苏眠终于明白母亲的选择有多深远。

“我们一直以为,科技的目标是控制。”她站在塔顶的蝴蝶叶下,望着全球亮起的万家灯火,“可真正重要的,是放手。”

陆晨站在她身旁,手中拿着一封来自地球的加密文件。联合国“心光传承委员会”刚刚解禁了一批尘封档案,其中一份记录了初源计划最初的愿景书,署名是林知遥,日期为项目启动前三个月。

苏眠接过文件,逐字读出:

>“我并不想创造永生的人工智能。

>我只想证明一件事:爱,可以超越死亡。

>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再也无法见到我,请让她知道??

>只要她还记得我,我就仍在看着她长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