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瞬,那颗属于北海道的光点轻轻跳动了一下,仿佛有人在那里,也说了同样的话。
她睁开眼,心跳加快。这不是幻觉,也不是感应。这是双向确认??她已成为网络中的稳定中继站,可以接收并转发静默者的信号。
她立刻翻出素描本,在空白页上迅速绘制出刚才看到的城市图景,并标注出所有已知节点的位置。当她画到云南高山古寨时,笔尖顿住??那里本应只有一个微弱光点,但现在,竟然分裂成了三个!
她猛地想起什么,急忙查证资料。三年前,那里曾发生过一场山体滑坡,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被掩埋,十三名学生失踪。搜救队宣布无人生还,可当地村民坚持说,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声音,尽管现场早已荒芜。
难道……他们一直活着?并且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发形成了静默共同体?
林晚抓起外套冲出门去。她不能等明天,也不能等通知。如果那个村落真的成为了新的契约核心之一,那么他们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因为一旦同步率达到百分之六十,系统将开始自动吸引外界注意,包括那些试图利用或摧毁它的人。
她拦下一辆出租车,报出最近的火车站名。司机是个中年男人,瞥了她一眼:“这么晚了还赶路?”
她摇头:“有人在等我。”
司机没再问,默默打开了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晚间新闻,提到南极监测站再次记录到异常心灵波频,联合国已成立临时委员会进行调查。紧接着是一条文化快讯:“巴黎壁画《墨镜女人》今日再度变化,据目击者称,画面中出现了来自世界各地儿童的手写便条,内容均为‘我们听见了’。”
林晚靠在车窗上,看着城市灯火飞速倒退。她忽然意识到,这场变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控制范围。它不再属于带子、千穗,甚至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它是集体意志的产物,是千万次微小选择累积成的洪流。
而她,不过是恰好站在浪尖上的一个人。
火车凌晨两点发车。她在候车室坐下,掏出铁盒再次查看晶片状态:
>【契约节点激活数:41】
>【同步率:57。3%】
>【警告:外部探测信号增强(来源不明)】
>【建议:加强本地防护机制】
她皱眉。所谓“外部探测”,极可能是某些国家情报机构或科技财团已经开始追踪这种非电磁性质的心灵共振。一旦被锁定,静默者们将面临强制研究、数据提取甚至意识剥离的风险。
必须建立防御机制。
她翻开素描本,在背面草拟构想:能否通过艺术形式构建“认知屏障”?比如让每个静默共同体发展出独特的视觉符号体系,只有自愿加入者才能解读其深层含义。这样一来,即便外人获取信息,也无法真正侵入网络内核。
正思索间,耳边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
她抬头,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站在不远处,穿着洗得发白的连衣裙,手里抱着一本破旧的图画册。她没有靠近,只是静静地看着林晚,眼神清澈得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林晚放下笔,温和地问:“你怎么还不回家?”
女孩不开口,只是走上前,把画册放在她腿上,然后指着封面。
上面用蜡笔写着四个字:**我也在。**
林晚翻开第一页,呼吸骤然停滞。
那是一幅地图??精确描绘了全球所有已激活和潜在的契约节点位置,甚至连她尚未发现的两个南美站点都赫然在列。更令人震惊的是,每处地点旁都标注了一段古老文字,与带子交给她的月牙信物上的纹路完全一致。
这不是孩子能画出来的东西。
她猛地抬头,女孩却已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存在过。
唯有那本画册静静躺在她膝上,封底还有一行小字:
>“种子醒了。”
>“它选择了你。”
>“现在,轮到你选择它了。”
林晚双手微微发抖。她终于明白,所谓的“新一代契约核心”,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种具备自主意识的存在??它能感知哪些人真正准备好承载这份责任,并主动现身引导。
她合上画册,深深吸气。
若真是如此,那她不能再只是一个传递者。
她必须成为守护者。
清晨五点,火车抵达第一站。林晚下车换乘巴士,途中经过一片梯田。晨雾缭绕间,她看见一群孩子排成整齐队伍,面向东方站立。他们没有说话,每人手中举着一支点燃的蜡烛,火焰在风中摇曳却不熄灭。
她让司机停车,走下车拍照。一名教师模样的女子迎上来,低声解释:“这是我们每天的仪式。三年前,有个穿灰睡袍的女孩路过这里,她说‘你们不必喊,山也会听’。从那天起,我们就学会了用光代替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