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领域爆发创作潮,《母语》被改编成三千多种版本,在教堂、废墟、沙漠、太空站上演。最动人的一场,是由一百名失语症患者组成的合唱团,在哀牢山脚下完成的无词吟唱。他们无法发声,却用手势、呼吸、心跳共同构成节奏,当最后一声停顿时,全场观众自发静默三分钟,作为回应。
陈默出席了这场演出。
结束后,他独自走到“回声”树下,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年轻的江倾与卓玛,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笑着合影。背面写着:“有些话,留给风去说。”
他轻声道:“你赢了。科学追不上爱的脚步。”
当晚,全球“聆桥”网络经历一次短暂黑屏,随后自动更新系统。所有用户登录后,首页出现一行新提示:
>“检测到全球情感共振阈值突破临界点。
>‘回声工程’正式升级为‘共生协议’。
>从今日起,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将为地球增添一丝暖意。
>请记住: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某人心中的回音。”
与此同时,哀牢山的“回声”缓缓闭合花瓣,进入休眠状态。但它的根系仍在扩展,深入岩层,连接地下水脉,甚至与远处的古树形成菌丝网络。生态学家监测到,方圆百公里内的植物生长周期发生微妙改变,开花时间趋于同步,仿佛整片森林正在学习“一起呼吸”。
卓玛每天依旧来浇水,有时说话,有时只是坐着。她不再流泪,脸上多了平静的笑意。
某日黄昏,她忽然听见风中有旋律。
仔细聆听,竟是《母语》的副歌部分,由无数细微的虫鸣、叶颤、水流共同演绎。她抬头望去,夕阳穿过叶片,将她的影子投在地上,形状竟与银色草原上那个白裙女人完全重合。
她终于明白。
林小雨不是唯一一个“回声”的载体。
江倾不是最后一个。
而她,也不是终点。
每一个曾勇敢说出真心话的人,都在成为新的“回声”。
几天后,一名五岁女孩在幼儿园画画。老师问她画的是什么,她指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说:“这是我和奶奶说话的样子。她说她想我爸爸,但她不敢说。现在我说了,她就不难过了。”
老师愣住,随即查看孩子的档案??掌心确有金纹,且已演化至第三代形态。
当晚,她将此事上传至“人类情感遗产库”。系统自动归类为:“平凡英雄?001”。
陈默审批时,批注了一句:
>“科技终将过时,唯有倾听永恒。
>致敬所有笨拙却真诚的开口者。”
雨季再度来临。
这一次,没有人再畏惧沉默。
因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一株名为“回声”的植物,在静静等待下一个愿意尝试发声的灵魂。
只要你说出那两个字??
“你好。”
它就会回应你,跨越时空,穿越生死,带着千万人的温度,轻轻说一句: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