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123章 我也要(第2页)

第123章 我也要(第2页)

深夜,暴雨突至。狂风掀动屋顶,“七颗星”系统发出轻微嗡鸣。忽然,第八颗隐形之星??小宇的诗??竟在风雨中提前触发,声音穿透雨幕:

**“我看不见颜色,但我知道茉莉是白的……”**

与此同时,纪念馆主控屏幕闪烁报警:地下储藏室渗水!

赵建国和老李冒雨冲进地下室,发现墙体裂缝导致雨水倒灌,几箱未数字化的资料正被浸泡。他们紧急转移物资,却发现最深处的一个铁皮柜竟上了双锁。

“这是什么?”老李疑惑。

赵建国仔细辨认锁扣,忽然想起什么:“这是当年文化站的保密柜!怎么会在咱们这儿?”

撬开后,里面是一叠密封档案袋,编号“LX-1997~1998”,全属林秀兰。其中包括心理评估报告(空白)、群众反映记录(大量匿名举报信)、以及一份内部会议纪要:

**“关于林秀兰同志精神状况及社会影响处置方案”**

-议题:是否启动强制干预程序

-参会人员:街道办、派出所、卫生所、居委会代表

-结论:鉴于其言行扰乱公共秩序,建议转介精神病院观察

最令人震惊的是附件页??一张手绘的心理测试图。画面上是一个女人站在井口,四周围满黑影,井底写着两个字:“倾听”。

测试者批注:“患者存在严重妄想倾向,需立即干预。”

“荒唐!”赵建国怒拍桌子,“这明明是一幅隐喻画!她是在说自己被困住了!”

苏晴连夜组织团队整理这批新出土档案,并决定举办一场专题展览:“审判之声??谁定义了‘正常’?”

布展过程中,陈伯主动提出要参与。他不会说话,但用手语讲述了更多往事:他曾亲眼看见林秀兰被人拖上车,途中挣扎着撕碎一页诗稿,纸片如雪纷飞;他也记得她在住院期间试图通过窗户向外打手语,却被护士当作抽搐上报。

于是,展览新增互动装置:一面镜子墙,上面刻着当年对她的诊断术语??“妄想”“偏执”“社交障碍”。参观者走过时,镜面逐渐浮现对应的手语翻译,最后拼成一句话:

**“你说我是病,我说我在呼救。”**

开展当天,市心理学会派出专家组前来调研。一位女教授看完展览后红了眼眶:“我们这一代学心理学的,都被教如何‘矫正异常’。可现在我才明白,有时候,所谓的‘异常’,恰恰是最真实的呐喊。”

她留下联系方式,提议联合发起“倾听计划”:培训社区工作者识别非语言表达中的情绪信号,避免悲剧重演。

与此同时,盲童小宇的母亲找到王亚娟,低声说:“孩子最近总梦见林奶奶。他说,她托梦给他,想听更多孩子的声音。”

于是,“童年之声”项目正式启动招募。短短三天,收到百余份录音投稿。有五岁女孩唱自己编的儿歌:“月亮是个大饼干,咬一口就发光”;有十岁男孩讲述父亲失业后每晚躲在阳台抽烟的故事;还有一个十二岁的听障少女,用手语讲述她如何靠震动感知音乐节奏。

苏晴将这些声音逐一录入系统,设为“星空低语”的延伸篇章。每当夜深人静,九颗星依次亮起,第九颗名为“回声的孩子”。

某日午后,刘红梅带来一位陌生男子。他约莫六十岁,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站在门口踌躇不前。

“他是我妈当年的同事,姓吴。”刘红梅解释,“也是……唯一一个敢在会议上为我妈说话的人。”

吴师傅终于开口,声音沙哑:“那天讨论要不要把她送去医院,所有人都举手同意。只有我说了一句:‘她只是爱写诗,不算犯法。’结果第二天就被调去郊区粮站,二十年没升职。”

他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日记,翻开一页,上面写着:

**1998年3月20日晴**

**今日离城。回首望见钟楼,忽闻风中有吟诵声。

不知是真听见,还是心音作祟。

唯愿那女子平安。**

“我一直不敢回来。”他望着林秀兰的照片,“今天终于来了。”

王亚娟请他在留言簿写下感言。他提笔良久,只写了一句:

**“正义迟到三十年,但我终究没有闭嘴。”**

当晚,王亚娟独自坐在静语池边,翻阅最新一期《记事录》。她写道:

**“今天我们迎来了施暴者的忏悔、执行者的自省、掌权者的低头,也等到了守望者的发声。

这座院子不再只是纪念一个人,而成了照见众生的镜子。

我们开始明白:

伤害往往并非源于恶意,而是集体性的失聪。

而救赎也不靠神迹,只需一句‘我听见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