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 第641章 爽文照进现实先解恨再说(第2页)

第641章 爽文照进现实先解恨再说(第2页)

**“此处曾有一位名叫李秀兰的女性,自1993年至2008年,先后参与四十六部影视剧后勤工作。她清扫过殿堂,搬运过道具,修补过布景,救治过伤员。她未获合同,未享保障,未被铭记。今以此碑,归还其名。”**

仪式结束后,天空再次飘雨。但没人撑伞。摄像机静静记录着雨水顺着铭牌滑落的画面,仿佛大地在替岁月流泪。

回程途中,赵莉影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李姨远房侄女,住在河南农村。“我姑妈走的时候,村里人都说她‘白忙一辈子’。可现在,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她的故事……我妈妈哭了整晚。她说,原来我姐姐不是个没用的人。”

电话那头哽咽难言。

赵莉影握紧手机,只说了一句:“她从来都不是。”

年底,《李姨》斩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颁奖典礼上,林晚代表团队登台。她没有说话,而是面对全球直播镜头,缓缓打出一段手语: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这部片子?因为我见过太多人,在无声中死去。而我想让他们知道??即使世界不听你说什么,你也值得被看见。】

台下寂静片刻,随即全体起立鼓掌。许多外国观众模仿着手势,笨拙却真诚地尝试打出“看见”二字。

回国后,赵莉影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是李姨照片的素描,内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全国各地寄来的信。有群演写下自己多年被克扣工资的经历;有化妆助理讲述怀孕期间被迫通宵加班的往事;还有一位老场务说:“看了你们的片子,我才敢跟儿子坦白,我不是不想陪他长大,是我怕请假就没饭吃。”

册子最后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火车票复印件,日期是1993年4月5日,始发站安阳,终点北京西。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第一次进组,带了两个馒头,够吃三天。”

赵莉影认出那是李姨的笔迹。

元旦前夕,火种大楼一楼大厅改建完成,正式启用“基石厅”。这里陈列着《李姨》拍摄过程中收集的所有实物证据:染血的棉鞋、破损的工牌、手写的签到表、录音机、场务笔记……每一件展品旁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当事人家属的语音讲述。厅中央设有一座互动装置:观众输入任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名字,墙面便会投射出一片星光,同时响起一句随机采集的真实话语:“我是清洁工刘芳,我在片场十年。”“我是灯光助理陈伟,我修好了三百七十六盏灯。”

开放首日,第一位来访者是一位七十岁的退休摄影师。他颤巍巍地在屏幕上输入妻子的名字??她曾是八十年代某剧组的服装助理,因工伤落下终身残疾,却从未得到补偿。当她的名字化作星光升起时,老人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赵莉影站在角落,默默注视这一切。她想起多年前自己初入行时,也曾目睹类似不公,却因害怕得罪人脉选择沉默。那时她以为,忍耐是生存法则。如今她终于明白,忍耐只会滋养腐烂,唯有揭露才是真正的忠诚??对职业,对人性,对自己。

新年钟声敲响那晚,她独自坐在剪辑室,重看《李姨》最后一幕。银幕上,门开之后,并非宏大场景,而是一间普通的休息室。镜头缓缓扫过桌上的水杯、挂在椅背的外套、窗台上一盆枯萎的绿植。画外音响起,仍是林晚的AI配音:

【她没有成为明星,没有登上红毯,甚至没能留下一张完整的合影。但她存在过。这就足够重要。】

画面渐暗,字幕浮现: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未被署名的人。”**

手机震动。是林晚发来的消息:【明天,我要回聋校做一场分享。我想告诉孩子们,声音不是表达的唯一方式,沉默也可以很响亮。】

赵莉影回复:【那你一定要告诉他们,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会痛,依然选择开口。】

窗外,新年烟花升腾而起,照亮整座城市。而在某一朵炸裂的光焰之下,或许正有一个年轻的场务,低头看着手机里《李姨》的片段,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他不会知道,就在这一刻,某种改变已经发生。

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风,看不见,却能让冻土松动。

赵莉影关掉灯,走出大楼。寒风扑面,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

复仇从来不是报复。

复仇是让光,照进曾经不允许存在的地方。

是让名字,重新长出心跳。

是让那些被踩进泥里的存在,终于抬起头,对世界说:

“我也在这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