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总局大楼的办公室里,叶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眉头微微蹙起。
文件上记录着近三个月国内送审的科幻电影项目,密密麻麻的名单列了整整五页,可真正有扎实故事内核、符合科幻创作。。。
小月的笑声在录音里回荡了很久,像一串风铃挂在王乐天的心尖上。他把手机轻轻放在桌角,指尖还残留着那股暖意。窗外雨停了,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湿漉漉的树叶泛着银灰的光泽。他坐了很久,直到阳光爬上稿纸边缘,将“等星星回家”四个字照得清晰明亮。
他知道,这个故事不能再等。
第二天一早,他就约了吴工和团队核心成员开会。会议室墙上挂着《归途之前》的剧照,那些沉默的脸庞仿佛仍在注视着他。吴工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央视的意思是,《沉默者家书》要以真实信件为线索,每集讲一个普通人的坚守。他们希望你能定调子??不是宣传,而是还原。”
“那就从林奶奶的这封信开始。”王乐天翻开笔记本,取出那张压在书页间已有些发脆的信纸,“第一集,就叫《空白的出生证明》。”
众人安静下来。副导演低声问:“要不要做点艺术加工?比如让丈夫最后知道了真相,临终前见到了孩子的照片……”
“不。”王乐天摇头,“真实的情况更痛。他到死都不知道女儿没活下来。妻子一辈子也没告诉他。这不是悲剧,是选择??为了任务,她选择了隐瞒;为了信仰,他选择了不知情。我们不能用眼泪去消费这种牺牲,只能用沉默去尊重它。”
会议室陷入长久的静默。阳光斜切过桌面,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
几天后,摄制组启程前往甘肃酒泉。那里曾是中国最早一批航天基地所在地,如今大部分设施已退役,只留下几栋斑驳的家属楼和一座孤零零的测控塔,像时间的遗骸伫立在戈壁深处。
当地文史馆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其中一份泛黄的职工名册引起了王乐天注意。他在“医疗组”名单里找到了林晚奶奶的名字:陈秀兰,1963年入职,1987年退休,终身未育。旁边备注一句:“因保密条例,多次放弃探亲假。”
“她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守着。”王乐天喃喃道。
他们在一处废弃的医院旧址拍外景。墙皮剥落,走廊尽头堆满锈蚀的铁床架。一场戏设定为女护士长在暴风雪夜接生婴儿,却接到前线传来孩子夭折的消息。演员演得很投入,可王乐天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傍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出现在门口。她说自己是原基地医院的助产士,听说有人在拍那段历史,特意赶来。
“当年那个技术员,我见过。”她坐在轮椅上,声音沙哑,“姓周,湖南人,瘦得厉害,但眼神亮。他老婆来信说‘母女平安’,其实根本没敢写实话。后来他病重,我们几个护士轮流陪床,有天夜里他忽然坐起来,问:‘我闺女会叫爸爸了吗?’”
老人说着,眼角渗出泪水:“我们都答不上来。最后是我哄他说:‘快了,再过几天就能喊了。’他笑了,躺回去,再也没醒。”
王乐天蹲在她面前,喉咙发紧:“您后悔吗?骗了他?”
“不悔。”老人摇头,“那是他的信念支撑到最后的唯一东西。我们不说破,不是残忍,是成全。”
当晚,王乐天重新写了这场戏。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激烈冲突。镜头只是静静停留在护士长脸上??她听完噩耗后,默默撕掉一页病历,在新的纸上写下“产妇平安,婴儿健康”,然后拿起钢笔,一笔一划地抄录虚假的出生信息。她的手很稳,可墨水洇开了一小块,像一颗融化的雪。
拍摄完成后,剧组没人说话。收工时,天空飘起了细雪,落在废墟之上,悄无声息。
与此同时,林晚正式调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影视研究中心。她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动机,只说了一句:“有些记忆正在消失。而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净的容器。”
王乐天在电视上看到这段采访,正巧小月坐在旁边吃苹果。小女孩忽然抬头:“叔叔,林妈妈是不是也想当讲故事的人?”
“是啊。”他摸摸她的头,“她想让更多小朋友知道,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曾经做过很了不起的事。”
“那我也要讲!”小月认真地说,“我要讲爸爸的故事!还有奶奶的故事!还有你的故事!”
王乐天怔住。
“你也是英雄吗?”她仰头看他。
“我不是英雄。”他轻声说,“我只是个终于学会听故事的人。”
清明过后,央视《沉默者家区》首播。第一集播出当晚,微博热搜迅速被刷爆。“#空白的出生证明#”“#他们连谎都撒得那么温柔#”“#原来最伟大的爱是不说破#”等话题持续发酵。无数网友晒出家中老照片,讲述祖辈参与三线建设、边疆垦荒、国防科研的经历。
一位网友留言:“我爸是老军工,一辈子守雷达站。我妈说他回家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我一直怨他。看完节目那天,我翻他箱底,找到一叠信,全是写给我的,但从没寄出。最新一封写着:‘儿子,爸对不起你。可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留下。因为总得有人站岗。’我抱着信哭了整夜。”
王乐天读完这条留言,起身走到阳台上。夜风微凉,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他想起父亲临终前递给他的一封信,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乐天,我不是不想陪你长大,我是怕国家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