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我的哥哥是高欢 > 第277章 演戏自然就要演全套(第2页)

第277章 演戏自然就要演全套(第2页)

下面是几行歪斜的汉字,显然是孩子自己写的:“我想活着,想上学。”

高澄蹲下身,轻声问女孩:“你是他的妹妹?”

女孩含泪点头:“哥哥去年冬天饿死了。没人收尸,是我和妈妈用草席裹了他……可妈妈也走了。”

高澄闭上眼,再睁开时,眼中已有水光。他对学生们说:“记下来:此处设义冢一所,立碑明文,凡无主遗骸,皆由官府安葬,不得弃置荒野。并建‘幼孤堂’,收容流离儿童,授食授学,费用由屯田盈余支应。”

一名学生犹豫道:“这超出了我们职权范围……需上报边学司批准才行。”

“那就报。”高澄站起身,声音不大却极坚定,“若等批文下来再行动,又要有多少孩子死在下一个冬天?为政者最忌讳的,不是犯错,而是看着苦难发生却说‘等程序’。”

当天傍晚,他亲自带领村民清理乱葬岗,掘出三十七具遗骸,一一编号登记。有人认出其中一具是十年前失踪的叔父,当场跪地痛哭。消息传开,周边部落纷纷送来亡者名录,请求协助寻亲。

三日后,归仁堡举行了首次“清明共祭”。汉、胡百姓齐聚义冢前,不分族别,共同焚香奠酒。昭宁公主特派使者送来挽联:“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分南北与胡汉。”

仪式上,高澄站在人群最后,默默将一束艾草放在阿塔尔墓前。风吹动他的衣角,如同多年前平阳里碑林下的那一阵风。

就在这时,远方烟尘骤起。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者身穿紫袍,佩玉带,正是晋阳新任大理寺少卿李慎??当年曾被高澄下令杖责致残的谏官之子。

众人戒备,唯高澄不动。

李慎翻身下马,快步上前,突然双膝跪地,重重叩首:“高大人,我父临终前嘱我,若新政真能洗清旧弊,便代他向您谢罪。”

全场哗然。

高澄颤声问:“令尊……何时去的?”

“去年冬。他病中读到《北行录》中‘株连之祸’一节,泣不成声,说当年若非您执意严惩,他也未必敢冒死进谏。他让我告诉您??真正的忠臣,不是一味顺从,而是敢于让君王看见自己的恶。”

高澄扶起李慎,老泪纵横:“是我害了你们父子二十载光阴……今日这一拜,该是我向你们磕的。”

两人相拥而泣,四周寂静无声。那一刻,不是宽恕,而是和解??一个时代终于开始学会背负它的罪孽前行。

数日后,高洋密诏再至:准许高澄在归仁堡试行“民议庭”制度,即每月初一召集百姓大会,由十名随机选出的居民组成临时评议会,审议屯田分配、赋役摊派、刑案调解等事务,官员须现场回应质询,违者可由巡田御史弹劾。

诏书末尾写道:“法始于上,行于下,成于共。若天下皆有归仁之议庭,则朕可高枕矣。”

高澄接旨时,正值麦收时节。田野间镰刀挥舞,笑语飞扬。他站在高台上,面对数百乡民,用沙哑的声音宣布:“从今往后,你们不是被治理的人,而是治理的一部分。”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白发老牧民高举镰刀喊道:“我们也能管官了?”

“能!”高澄大声回答,“而且必须管!因为权力若不受监督,迟早变作猛兽。”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始觉,赎罪并非偿还过去,而是参与创造未来。我不是在弥补一个人的错误,而是在证明:即使最黑暗的灵魂,也能成为点燃火炬的燧石。

>

>归仁堡的灯火越来越亮。我知道,阿兰朵若在,一定会笑着说:‘看,这就是我们要的天下。’”

秋尽冬来,第一场雪落下时,晋阳再次传来消息:苏娘子病重,高洋昼夜侍疾,废朝三日。民间传言,帝曾在榻前握妻之手泣曰:“若无你提醒我记住平阳里的孩子,我也会变成另一个高澄。”

苏娘子弥留之际,召见阿史那云,只说了一句:“替我去看一眼归仁堡的学堂……告诉高澄,她说的‘赢’,不是打败谁,是让更多人活得像人。”

她去世那夜,晋阳城自发熄灯,万家烛火尽灭,唯法治碑林之上,九盏长明灯依旧燃烧。

三个月后,春汛将至,黄河冰裂之声如雷滚动。高澄率领工匠抢修归仁堡外堤坝,连续七日奋战,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工地上。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馆,床边坐着一位风尘仆仆的女子??竟是多年未见的旧婢红绡。

“奴婢奉陛下之命而来,”她哽咽道,“陛下说,若您不肯回晋阳养病,他就亲自来接您。”

高澄摇头:“我不能走。春灌在即,若渠塌了,五百亩田就要毁。”

红绡掏出一封信:“这是苏娘子临终前托付的,她说,等您真正懂得什么是‘赢’的时候,再交给您。”

高澄颤抖着展开信纸,只见上面娟秀写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