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人人自危(第1页)

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人人自危(第1页)

现在的日本,由于市面萧条,中小型企业爆发似的,来了一波破产潮,社会上许多情况都变了。

比如路边、公园里的流浪汉不知不觉中开始变多了。

就业所之前又排起了长龙。

没有工作的人成天惶惶不。。。

雪落无声,屋檐下的冰凌垂成一排晶莹的琴弦。米晓卉站在“守常居”的廊下,手中捧着一封刚拆开的信,信纸边缘已有些泛黄,像是被风霜跋涉千里而来。寄件人一栏写着:“西藏?那曲?色雄乡小学”。她轻轻展开,一行歪斜却认真的汉字跃入眼帘:“米老师,我们读完了您寄来的《声律启蒙》,现在全班都会背‘云对雨,雪对风’了。我们还用牦牛毛做了灯笼,虽然不会亮,但我们说,心里有光就行。”

她的指尖微微颤了一下。

这封信用藏汉双语写成,背面是一幅孩子们集体绘制的画:雪山之下,一所低矮的土房前挂着几盏粗布缝制的“灯笼”,一群穿着厚毡衣的孩子围坐一圈,中间站着一位戴眼镜的女教师,正指着黑板上的拼音。画角写着一句话:“我们也想点灯。”

米晓卉将信贴在胸口,闭上眼。那一刻,她仿佛听见了高原的风穿过经幡的声音,听见了稚嫩嗓音在零下二十度的清晨里一字一句地拼读“春眠不觉晓”,听见了某种比语言更深沉的东西??那是信念在极寒之地破土而出的声响。

第二天清晨,“晨读联盟”办公室灯火通明。林婉清戴着老花镜,正逐条审核“种子计划”第三批申请材料。陈知微坐在对面,一边整理各地反馈数据,一边低声念道:“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支教老师申请建‘云端书屋’;甘肃临夏的回族妇女想办妇女夜读班;还有青海湖边的藏族僧人,提议把《弟子规》译成藏文诵读本……”她顿了顿,抬头看向林婉清,“咱们原计划一百人,现在报名的已经超过四百了。”

林婉清推了推眼镜,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火种一旦撒出去,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了。”

就在这时,赵振国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肩上还沾着昨夜巡检书院时落下的雪花。他把手里的文件放在桌上,声音低沉却有力:“崇文书院那边传来消息,第二批‘微创支撑法’修复工程已完成,接下来要启动江西婺源的‘敬爱堂’修缮。施工队已经到位,但缺一批传统木作师傅。”

“人手问题得尽快解决。”林婉清皱眉,“现在全国三十多处古书院同时开工,光靠志愿者撑不住。”

话音未落,门被推开,李志远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旧皮箱。他放下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黑白照片。“我在整理祖父遗物时找到了这些。”他说,“这是他当年参加‘烽火读书团’时留下的教学笔记,还有他们自制的识字卡片模板。更重要的是??”他抽出一张名单,“这里面记录了十二位团员各自的专长:有人精通蒙学,有人擅长算术启蒙,还有三位是真正的古建匠人,师承徽派营造技艺。”

林婉清接过名单,眼睛骤然亮了起来:“这些人虽已不在,但他们带出的徒弟呢?他们的后人呢?”

“我已经让团队顺着这份名单追查。”李志远点头,“三天前,我们在浙江东阳找到了一位九十岁的老木匠,是他当年的同门师弟。老人听说我们要修书院,当场答应出山指导,并愿意召集一批老匠人组成‘传灯工坊’。”

“传灯工坊?”陈知微轻声重复。

“他说,老师傅们一辈子都在修房子,但从没想过,自己修的不只是梁柱砖瓦,而是文化的骨架。”李志远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他们愿意来,不为钱,只为一句话:‘不能让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手里。’”

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老工匠纷纷响应。山东曲阜的雕花匠人寄来一套清代刻刀,附言:“此刀曾刻过孔庙匾额,今赠予青年传承人,愿其手稳心正。”陕西西安的一位退休文物修复专家主动请缨,带着学生奔赴山西平遥,参与明代义塾墙体加固。最令人动容的是,四川汶川的一位羌族老艺人,在地震中失去双腿,仍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教年轻人如何用传统技法编织竹篱围栏。“这是我们寨子学堂的老样子,”他说,“书声可以重建,但若连模样都忘了,那就真断了根。”

与此同时,“重走烽火路”的五支队伍陆续归来。他们在沿途收集到上百份口述史料,拍摄了三百多小时影像资料,更令人震撼的是,几乎每一站都发现了当年“烽火读书团”留下的痕迹??山西某村祠堂墙上残留的拼音表,河南洛阳一座废弃庙宇中埋藏的半册《百家姓》,甚至在湖北恩施的深山里,一支小队竟在一棵百年银杏树下挖出一只陶罐,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张手工誊写的识字纸片,墨迹早已褪色,但仍可辨认出“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队员们将这些文物带回“守常居”,交由专业团队修复。米晓卉亲自参与整理,在一张残破的照片背后,发现了一行极小的钢笔字:“1938年4月17日,夜宿野岭村,教童子诵《论语》三章。风雨如晦,然书声琅琅,足慰此生。”

她久久凝视那行字,忽然转身走进书房,取出父亲那本《灯影之前》,翻到一页空白处,提笔写下:“今日归程,带回七十七件遗物,二百一十三段录音,五支队伍全员平安。他们说,每一步都踩在先辈的脚印上。我信。因为我们不是开始,只是延续。”

当晚,“晨读联盟”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线上分享会。五十名青年传承人齐聚“承志园”荷花池畔,身后是满池盛开的白莲。镜头缓缓扫过每个人的面孔??有城市白领辞职投身乡村教育的姑娘,有从海外回国的留学生,也有像陈默那样的特殊群体代表。当轮到陈默发言时,他摘下墨镜,面向镜头,声音平静而坚定:“我知道你们看不见我的眼睛,但我能‘看’见你们的心。过去三个月,我完成了《千字文》盲文语音版的第一部分,共一千二百个词条,配有触觉节奏提示。项目组已将其接入新型诵读仪,首批设备将在元旦前发放给全国二十所盲校。”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