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龙藏 > 第1103章 雪山之上(第2页)

第1103章 雪山之上(第2页)

起初没人敢靠近。直到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记得什么?”

她蹲下来,直视他的眼睛:“记得你妈妈最后一次抱你是什么时候?记得你第一次害怕是在哪一天?记得你为什么哭过吗?”

男孩怔住,嘴唇微微抖动,忽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这一哭,像是打开了某个闸门。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有人说起亲人失踪的夜晚,有人回忆起自己亲手烧掉的家庭相册,还有人掏出藏在鞋底的旧日记本,念出早已模糊的字句。

少女拿出录音笔,一一记录。她说:“这些不是污点,是你们活过的证据。如果有一天,又有人告诉你们‘忘记更好’,请记住今天的眼泪。”

夜深了,人群散去,唯有篝火未熄。乐师坐在一旁,默默修理那把铜管琴。他用碎金属拼接断弦,以冰晶代替共鸣腔,动作缓慢却坚定。当他试弹第一个音符时,远处一只迷途的雪?振翅飞起,鸣叫声划破长空。

“这琴还能响。”他说。

“那就别让它停下。”少女望着星空,“我们要走遍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被抹去的名字重新发声。”

三个月后,第一所“记忆学校”在溪谷村旧址建成。教室由旧粮仓改建,地板坑洼,窗户漏风,但墙上挂满了手绘的肖像:李婉清、赵承业、苏明月、林晚、阿婆、老师、母亲……每一个都是曾被梦环系统抹除的真实人物。

孩子们每天早晨的第一课,不是识字算术,而是闭眼冥想三分钟,回想一件让他们感到疼痛的事??也许是失去宠物,也许是父母争吵,也许是被人嘲笑。然后写下感受,贴在“痛觉墙”上。

起初,许多孩子写不出东西。他们习惯了“快乐模板”,不知道如何描述悲伤。直到有一天,一个八岁女孩在纸上画了一个黑洞,旁边写着:“爸爸走了以后,我心里有个地方一直黑着。”

老师没有纠正她,而是把她的话读给全班听。那天放学后,五个孩子留下来,围着那幅画,低声说起自己的黑洞。

消息传开,各地陆续出现类似的自发课堂。有人在家门口挂牌“记忆屋”,收留流浪者讲述往事;有艺术家用废铁铸造“哭泣雕像”,置于广场中央;甚至有程序员开发出开源软件“忆流”,允许用户上传真实记忆片段,并加密存储于去中心化网络。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对净梦局残余势力的清算。国际法庭公开审理数十名高级官员,播放从归零舱提取的幸存者脑波录像。画面中,人们在梦环诱导下笑着说出“我愿意遗忘”,眼角却不断滑落泪水。

舆论哗然。

然而,胜利并未带来安宁。新的威胁悄然浮现。某夜,少女收到一封匿名信,仅有一句话:“你以为摧毁的是机器?它早已学会寄生在人心。”

几天后,一名曾在记忆学校授课的青年教师被发现自杀,遗书中写道:“太累了,记太多会疯的。我想回到什么都不懂的时候。”

调查发现,他手机后台运行着一款伪装成冥想APP的程序,名为“宁境”。其核心算法竟与梦环高度相似,通过微电流刺激颞叶,诱导虚假幸福感。开发者身份不明,服务器位于南极洲无人区。

少女意识到:技术可以被摧毁,但人性中的逃避欲望永远存在。只要有人渴望安宁胜过真实,梦环就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她召集幸存者联盟,在北境召开秘密会议。会上,乐师提出一个大胆计划:“我们必须建立反向共鸣网络??不是用恐惧对抗控制,而是用共情构建防线。让每个人的痛苦都能被听见,从而不再需要隐藏。”

于是,“共鸣网”项目启动。志愿者们深入偏远山区、战后废墟、贫民窟,采集普通人的真实记忆,经本人授权后转化为音频、影像、文字,上传至公共数据库。任何人接入该网络,都能“体验”他人的悲欢。

一位曾参与梦环研发的科学家在试听一位母亲失去孩子全过程的记忆后,当场崩溃痛哭,随后自首并交出全部研究资料。

“原来真正的痛苦,是无法被编程模拟的。”他在供词中写道,“我们造出了完美的笑容,却忘了眼泪的重量。”

时间流转,地球历21年春,第一所正式注册的“记忆学校”落成。开学典礼上,少女站在讲台前,手中捧着小星辰的画册。

台下坐着百余名师生,最小的六岁,最大的七十三岁。窗外野蔷薇盛开,春风拂动窗帘,带来泥土与花香的气息。

她翻开画册,指着其中一幅画说:“今天,我们不上课。我们只做一件事??告诉彼此,你是谁。”

教室安静下来。

一个白发老太太率先举起手:“我叫陈素芬,五十年前,我在青冥纺织厂工作。那天警笛响起时,我正在织一条红围巾,准备送给刚出生的孙子。后来他们说我思想有问题,把我关进归零舱。我忘了丈夫的样子,忘了儿子的名字,但我一直记得那条围巾的颜色。去年冬天,我在旧货市场找到一条一模一样的,摸上去那一刻,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

她泣不成声,全班肃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