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重生1977大时代 > 第1441章 争名逐利投其所好中医科扩招的第一步(第1页)

第1441章 争名逐利投其所好中医科扩招的第一步(第1页)

“他们还在想着等我回复他们吗?”方言对着师父陆东华问道。

陆东华摇摇头说道:

“当时见面这倒是没有说这事儿,不过我估计啊,他们说不定后面还会来人找你。”

方言笑了笑说道:

“行。。。

我站在戈壁滩的风里,黄沙掠过脚边,像时间无声地流淌。远处,“记得”纪念馆的地基已经夯实,钢筋骨架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宛如一座沉默的碑林。工人们正用激光刻录仪将最后一个名字嵌入墙体??董明远。

这个名字曾被刻意抹去,连同他晚年那封写给林知远却未能寄出的信一起,尘封在国家安全档案的最深处。直到《为国隐姓》出版后,一位退休档案员主动联系出版社,说他在整理旧卷宗时发现了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是董明远亲笔写的忏悔书、技术手稿残页,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1976年冬,四人围坐在煤炉旁讨论离心机转速参数,其中三人后来成了“叛徒”或“逃亡者”,而第四人,正是当时还年轻的老陈。

这张照片没有发布,我把它留在了私人笔记中。有些真相太痛,不适合公之于众;但也不能遗忘,否则便是对所有牺牲者的二次背叛。

手机震动起来,是朱韵发来的消息:“清源行动第二批名单出来了,新增十八位追认人员。其中有两位是你父亲当年的同事。”

我怔住。

父亲……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沉寂太久。他是普通工程师,一辈子没拿过大奖,也没上过报纸,但在1978年春天,他曾因坚持使用国产轴承替代进口部件,被沈鸿烈当众斥为“闭塞守旧”,最终郁郁调离核心岗位。他从不抱怨,只是每晚睡前默默擦拭工具箱,仿佛那是他仅存的尊严。

如今,迟来了四十五年的公正,终于落到了他的名字上。

我回拨电话,声音有些哑:“谢谢你,一直没放弃查这些事。”

朱韵轻笑了一声:“不是我坚持,是我们都还记得。而且……最近有人开始反向追踪了。”

“什么意思?”

“有几名高校研究生自发组织‘昆仑口述史’项目,走访幸存科研人员家属。他们整理出一份时间线,把‘紫藤基金会’的资金流向和八十年代初几起学术丑闻联系了起来。更关键的是,他们找到了当年负责销毁原始数据的档案管理员遗孀,她说丈夫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别让孩子们以为科学可以没有良心。’”

我闭上眼,风灌进衣领,却觉得胸口滚烫。

年轻人正在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教科书上的结论,而是主动追问:为什么某些人突然消失?为什么某些成果无人提及?为什么同一时期国外文献频繁引用中国未发表的数据?

这正是林知远在《紫藤备忘》中预言的场景:“当青年开始质疑叙事本身,而非仅仅接受其内容,光便已穿透裂缝。”

当晚,我回到北京家中,打开电脑,登录一个极少使用的加密邮箱。收件箱里躺着一封三天前发送的匿名信,标题只有两个字:**火种**。

点开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

按下播放键,苍老而颤抖的声音缓缓响起:

>“我是张继农,原西安604所资料室管理员。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所以趁还能说话,把事情讲出来。

>1977年9月13日夜里,我接到命令,烧毁一批‘问题材料’。名单上有林知远方、赵承志、孙婉清……整整三十七个人的名字。

>我照做了,但……我没烧完。我把最关键的七份原始实验记录藏进了通风管道夹层,用油纸包好,贴着‘废品回收’标签送去了废品站。

>后来听说,有个清洁工捡到这些东西,卖给了旧书摊老板。再后来……就没了消息。

>可就在去年冬天,有个人来找我,拿着一本破旧笔记本,上面写着我的笔迹。他说,他是那个清洁工的儿子。他说,他们家三代人都在等一个人来问这件事……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请告诉所有人:我们不是懦夫。我们只是怕得太久。”

音频结束,房间陷入死寂。

我坐了很久,直到窗外晨曦微露。然后起身,拨通国安局专线,请求启动“灰烬计划”??一项专为搜寻散落民间的历史证据设立的秘密行动。

与此同时,我联系了几位信任的历史学者与技术专家,组建了一个非官方研究小组,命名为“拾穗者”。我们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也不申请经费,只做一件事:沿着那些被遗忘的线索,一寸寸找回失落的记忆。

第一站,是河北保定郊区的一家老书店。

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李。据清洁工儿子提供的信息,当年那批资料正是通过他父亲的手流入市井,最终部分落入这家店。可惜前任店主早已去世,但他保留了一份进货登记簿。

翻到1978年3月12日那页,我指尖猛地一颤。

上面写着:

>“购入废旧技术手册若干,含铀同位素分离图解(残)、某研究所会议纪要(俄文翻译稿)、手写计算稿三页(署名LZY)。”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