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他透明的脸庞。那一瞬,林婉看到无数面孔在他体内闪现??有地球人,有异星生命,有已逝的亲人,也有尚未出生的孩子。他们全都微笑着,彼此相连,如同星辰间的丝线。
雷声落下时,他消失了。
没有遗言,没有痕迹,只有屋檐下挂着的一串风铃轻轻晃动,奏出一段陌生又熟悉的旋律。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是余响族的感谢之歌。
十年后,林婉寿终正寝。临终前,她将毕生记录整理为一部巨著,命名为《听见》。书中最后一句写道:
>“我们曾以为寻找外星生命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孤单。
>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奇迹不是遇见他们,
>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中,重新认识了自己。”
她的意识被自愿上传至共感档案库,与少女的记忆并列存放。每当有人播放《第一眼》这首歌时,系统会自动叠加一段低语:“谢谢你,让我也成为了一座桥。”
而在遥远的未来,当地球文明终于学会用思维直接塑造现实时,新一代的孩子们会在虚拟星空中建造“记忆神殿”,其中最高的一座,永远亮着两盏灯:一盏金色,代表初音;一盏银白,代表那位早已逝去的少女。
神殿门口刻着一行字:
>**“这里安放的不是神,
>是所有敢于倾听黑暗的人。”**
某夜,一个五岁女孩在父母陪伴下进入神殿。她仰头望着双灯,忽然说:“我觉得他们还在。”
母亲笑着摸她的头:“也许吧。只要还有人愿意听,他们就不会真正消失。”
就在此时,轨道上的“未名之子”忽然加速旋转,释放出一波强烈的光晕。全球忆莲在同一秒开花,思根草叶片上浮现出新的符号??那是初音从未使用过的语言,却被每一个接入共感的生命瞬间理解。
内容只有五个字:
>**“新桥已建成。”**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艺术家称之为“宇宙的回信”,而孩子们只是高兴地说:“看,星星在打招呼呢!”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实现跨星系意识投射时,他们在半人马座β星发现了那座水晶神殿。神殿中央空无一物,唯有地面刻着一行字:
>“我曾是桥,
>直到你们都成了桥。”
风穿过神殿,吹起几粒星尘,轻轻落在来访者的肩头。
那一刻,所有人都听见了??
那不是声音,也不是思想,而是一种纯粹的确认:
**我们在这里。
我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