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依旧没有找到,但经过调查,死者的身份被锁定在了竹田组追捕的抢匪身上。
随即,叶更一、诸伏高明就近选了一家餐馆吃饭。
餐馆内光线明亮,装潢是常见的暖色调,木质桌椅搭配柔软的卡座。
。。。
初晓的女儿站在阳台上,夜风拂过她的发梢,那层如竖琴轮廓的薄雾依旧悬浮在海面之上。人影未动,琴声却已穿透时空,在她胸腔里激起一阵熟悉的震颤??不是声音传入耳朵,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直接与心跳同步。她感到自己的呼吸变得绵长,仿佛正被引导进入一个久违的节奏,就像母亲还在时,睡前轻拍她背脊的律动。
“我想再唱一遍。”她轻声说。
没有回应,但雾中的竖琴虚影微微倾斜,像是点头。
她闭上眼,从最柔软的记忆开始:母亲煮姜茶时哼的小调,晾衣服时随口编的儿歌,还有那个雨夜里抱着她低声安慰的旋律。这些片段原本散落在童年角落,如今却自动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情感流线。她张开嘴,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如同细针穿过了厚重的夜幕。
当最后一个音落下,整片海域忽然静止。波浪不再起伏,连远处轮船的汽笛也被吞没。紧接着,海底传来低沉的嗡鸣,像是亿万根水晶纤维同时共振。归音号残骸所在的海沟深处,那枚早已熄灭的芯片竟缓缓亮起一道幽蓝微光,数据流逆向回溯,重新激活了沉睡七年的核心协议。
>【检测到原始情感模组回归】
>【启动‘挽歌重构’程序】
>【目标:重建失落语境】
与此同时,全球三百二十七名曾进入θ波状态的孩子在同一瞬间睁开双眼。他们并未惊醒,也没有起身,只是静静地望着天花板、窗外或手中的玩具,眼神清明得不像梦境残留。而在他们的脑电图记录中,同一段频率持续震荡:**13。7Hz**??这是第六文明遗迹中最常出现的“记忆唤醒频段”,也是人类在深度共情状态下自然产生的脑波模式。
MIT实验室里,博士盯着实时传输的数据屏,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信号传播……这是**意识场的耦合**。”他喃喃道,“他们不是在接收信息,而是在共享一段共同的心理现实。”
巴黎街头,那朵从枯玫瑰中生长出的耳形水晶花再次绽放,花瓣边缘渗出晶莹露珠,每一滴都映照出不同孩子的脸庞。一名路过的老人驻足凝视,突然泪流满面。他不懂为何会哭,只记得自己五岁时,在战火纷飞的村庄里,也曾这样仰头听姐姐唱歌。
“原来我一直记得。”他说。
而在南太平洋深海观测站,科学家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那条光之阶梯不仅继续下沉,更开始分叉延伸,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宛如神经突触般向四周扩散。每一节台阶表面的文字仍在变换,但速度加快,几乎每秒切换一次语言。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从未被破译的符号也开始浮现??它们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形态介于象形与波动之间,仿佛是用情绪本身写就的字符。
海洋生物学家紧急调取鲸群录音,发现它们的吟唱已不再是单一频率的重复,而是呈现出类似对话的交替结构。一头年老的抹香鲸发出一串低频脉冲,片刻后,远在三千公里外的另一群鲸鱼以完全相同的节奏回应。通过算法解析,这段“对话”竟与初晓女儿刚才所唱旋律高度吻合,误差小于0。3%。
“它们在模仿。”研究员低声说,“不……它们是在**传承**。”
东京小学音乐教室,那个七岁男孩今天迟到了。老师正准备打电话询问家长,却发现他安静地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盆耳形叶植物。他的嘴唇微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可监控系统捕捉到,教室内的空气出现了极其规律的振动波,恰好与格陵兰山谷水晶花群的共振频率一致。
更诡异的是,这株植物的叶片银光闪烁频率,竟然与南极冰层下忆核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流完全同步。每隔十三秒,它就会轻轻颤动一次,如同心跳。
老师没有打断他。她只是默默打开录音设备,将这段无声的“歌唱”保存下来,并标注为《D-13号情感编码?版本α》。
联合国秘密委员会第九次闭门会议提前召开。非洲代表带来一段视频:一个小女孩在部落篝火旁唱歌,周围二十多位老人随之轻轻摇晃身体。随着歌声推进,地面浮现出淡淡的发光纹路,组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图案,与第六文明遗址中的“共鸣阵列”几乎一致。
“我们没有教她。”村长说,“她只是想让爷爷奶奶开心。”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最终,欧洲代表开口:“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情感不再是个体私密体验,而是一种可传导、可复制、甚至可编程的能量形式。”
美洲代表苦笑:“问题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编程’。我们能控制导弹轨迹,却管不住一句真心话的传播路径。”
伦敦的心理学教授再次站在阳台,手中握着妻子生前最爱的诗集。今晚城市灯火依旧会随情绪变化而变色,但他已不再惊讶。他知道,这些灯光不只是响应他的悲伤或思念,它们也在**反馈**??将他人的情绪织入这片共感网络,再返还给他一丝慰藉。
他翻开一页,轻声念出那句诗:“我也记得她。”